第56章 古代上班不给钱(第2页)
后世有学者考证,均田令在唐代实施最好的就是在关中和河北,关中是京城所在地,唐朝政府有比较强管控力,确保政策推行,而河北完全就是因为死的人太多了。均田令跟府兵制又是密切相连的,府兵的来源就是享受均田令的农户,所以说唐代比较能打仗的就是关中和河北兵。
“春来大哥,这些吃食的做法暂时还要保密才行,好事不能便宜了外人,要教也只教给庄子上的人。”葛明还没伟大到各种吃食做法到处传的境界,还是等自己庄子上过得富足了再考虑其他。
“小郎君说的在理,这些吃食都是小郎君教我做的,自然是咱们府上的手艺,绝对不让旁人学了去。”这就对了,先对自己人好再谈其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等肉也钝熟了,也差不多到了中饭时间。熏肉跟蒸条子肉可是不同的,不用炖的太烂,不然都不好切。 把在屋子里玩了半天猫的丁香喊出来,让她去叫福伯和禄伯还有小猴子过来吃饭。张春来麻利的取出炖好的猪头,割下猪耳朵和猪舌头,片刻功夫一盘耳丝和猪舌就切好了。现在有了酱油,总算可以调点三合油了。酱油、醋、香油,加点蒜末就行了,就算是白水煮萝卜只要蘸点酱料也滋味十足。
葛明亲自喊了袁老道出来吃饭,袁老道今天吃饭都不积极,倒是让葛明有些担心。这种有信仰的人反而容易钻牛角尖,没有信仰的人反而没心没肺。
等人齐了,造纸坊和肥皂作坊的人也下工过来吃饭了,每人一大碗小米饭,米饭上几块肉加几块骨头,张春来还给每人的小米饭上浇了一勺肉汤,这饭食对于庄户人家来说就算过年了,二十来人不敢在院子里吃,都在葛家门口蹲着大口吃了起来。
今天主打菜式就是蒸条子肉和狮子头,再加上舌头和耳丝,下饭菜和下酒菜都齐全了。福伯和禄伯,搓着手吸着鼻子,对新菜式很是期待,连反常的袁老道都不停抽着鼻子。
袁老道夹起一片条子肉,一大口就吃下了半片,那种酥烂的质感,油脂充满口腔的感觉让袁老道不能自已,甚至想哭,这也太好吃了吧,以后要是吃不到怎么办?不对啊,老道正在悲天悯人。
每当有好吃的新菜式时,这三个老家伙都遵循着“食不言”的古训,因为讲话多了,吃的就少了。
福伯、禄伯其实年纪都不小了,对于条子肉这种不怎么需要咀嚼的美食,更是加倍喜欢,一边吃还一边叨念着,等牙齿掉光了这肉食还能吃得下。
条子肉这东西做法极为简单,主要是比较耗时间而已。其实调味可以很简单,葱姜去腥,什么香料都不加,抹上一点红方、白方味道就不错。想要条子肉好吃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咸一点。
后世有句话叫做要解馋、辣和咸,肉菜做的咸一点味道会更好,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肉类中的鲜味物质,遇上盐之后会成倍增加,所以咸点的肉食吃起来更香一些。
狮子头也受到了好评,袁老道和禄伯一人吃了一个,福伯和春来大哥分吃了一个。至于葛明本就不喜欢吃这个,宁愿啃骨头。所以分给了丁香和小猴子,这两人好像没什么东西是不爱吃的。
又没有意外,这帮人又吃多了。葛明感叹着,刚来唐朝的时候每天跑步晨练,到了庄子上就开始放松自己了,而且每天都琢磨着吃点什么。
葛明看着自己藕节子一般的手臂,摸摸胖胖的肚子,感叹着不能再这么下去了,看来今后要少吃主食了,再这么下去一定会胖死的,胖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会引发很多心血管疾病,这年头没药医。
趁着众人都在消食的功夫,葛明跟禄伯问起了红色染料的事,禄伯说庄子上每家都有泡制好的茜草,下午就送到造纸坊去。再问锅底灰的事,也是下午会送过来,看来禄伯的效率还是非常快的。
要说做墨锭葛明自己都会,但是做成油墨就不太会了,多试试总归是能够想出办法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