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乡试第一场(第2页)

一份题卷,一份答题纸,一份草稿纸。

沈淮先过一眼题卷,没发现异常,继续检查答题纸和草稿纸,确定无误后,才开始研磨。

这次的题量很大,一共十二道。

答题时间截止到明早卯时。

辰时一刻,所有考生必须停止答题,且离开考棚,并到指定区域排队出场。

也就是说,答题时间只有一天。

这对沈淮来说足够了。

第一场主要考经义和诗赋。

经义的内容,主要从四书里出的,考生需要按照题目要求,结合儒家思想进行写作。

有一定的格式,后世称为‘八股文’。

但这里还没达到‘八股文’的程度,只能说是雏形,格式也没有明清时期那么死板,不让考生自由发挥,只要不超出范围,你是可以写的。

第一道题,取自《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今有云 “性相近,习相远”,然又言 “上知下愚不移”,岂圣人之言自相抵牾欤?

若以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解之,当如何圆融其说?试析辨之。

题目不难,但想要写得出众,并不容易。

沈淮一边磨墨,一边整理思路。

等墨磨好,答题思路也捋得差不多了。

他没有打草稿的习惯,直接在答卷上写答案。

直到写完,才把答卷放到一边晾干,继续下一道题。

这题取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与《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和之道与阴阳变易之理,其同异若何?

试从天道推及人道,论两者如何贯通为用 。

沈淮稍作思考便在答卷上作答了。

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难。

而且,类似题目,他在青萍不知刷了多少,要是还觉得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老师,毕竟谢知县给沈淮搜集了很多真题和模拟卷。

正因为题目不难,沈淮才觉得自己更要认真作答。

对经典的理解和辨析,其实大家都是差不多的。

但对知识的运用,对问题的思考程度,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