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禾 作品
第192章 知县的问题(第2页)
教谕心里咯噔了一下。
接过卷子之后,他的神情差点绷不住。
“这……这……”
教谕实在没料到,几人的表现如此差劲。
除了沈淮,其余四人,连合格都达不到。
顾舟看到教谕的反应,心间一沉。
其余三人,尴尬又窘迫。
反观沈淮,从容淡定,面不改色。
其他教授和直讲一看,便知情况不好。
果不其然,五人的卷子,只有沈淮答完了。
顾舟倒是写了好几行,可内容却未写完,光凭现有的内容,根本无法展现他的想法,更达不到评判优劣的程度。
参照科举惯例,答案没写完,等同放弃。
不管顾舟什么原因,此次都不合格。
其余人三人,比顾舟还不如。
“以此为例,教谕可看出问题所在?”知县语气平淡,没有责怪,亦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好像只是随口说了一句‘今天天气不错’一样。
正因为他的反应太过平静,才让教谕和一众教授、直讲不安。
他们猜不透知县是怎么看待县学的学生,怎么看待他们的。
无论如何,李教谕作为县学的直接负责人,他必须说两句。
“实在惭愧,李某身为县学教谕,没能将学生培养成出类拔萃之辈,是李某的不是。”李教谕先是站出来,承认自己的不足。
接着点出问题所在,“县学诸生,大多家境贫寒,所学所思均围绕着四书五经,很多知识均从书上获取,书上没有的,即便听到别人描述,他们也难以想象到那个画面。
就如同长在大山里的学子,哪怕有人跟他们形容大海的壮阔,他们也难以想象出大海的景象;
长在平原之地的学子,同样无法想象出山路的险峻崎岖。
一个人的见识,除了受家世影响,所处的环境也至关重要。
我们青萍的学子,对应问题不够灵活不够变通,这跟他们的见识有关。
他们没见过大海的辽阔;没登上泰山,览众山之渺小;也没踏足过富庶江南,不知扬州城的繁华喧嚣。
他们的经历和眼界,基本局限在青萍这一方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