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县试2(第2页)
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意思是想要获得知识,需要通过探究事物本身来获得,只有把事情搞清楚了,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
强调客观事和道德实践,以及说明‘格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儒家思想中,这种精神跟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需要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进行‘格物’与‘致知’的关系。
一番分析之后,沈淮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稍作酝酿便开始答题,先阐述意思,在引经据典,结合实例论证,由浅入深输出自己的见解。
考卷上不能有污点,不能有错别字,还要避开皇帝和主考官的名字,所以沈淮写的极为认真,连巡逻的衙役经过他都没半点反应。
一口气写完两篇,沈淮转了转手腕,继续看帖诗题。
看到题目,沈淮乐了。
‘以日出’为题的诗,他们进城报名的时候,小魏夫子叫他们写过。
沈淮没有直接拿过来用,而是先把原诗写在草稿上,进行润色之后,才抄录到考卷上。
到这里,所有的题目都答完了。
沈淮从头开始检查,发现都没有错别字,见时间还早,也没有急着上交,而是又检查了一遍四书题,确定论述和观点都很充分,没有要修改的地方,这才举手示意自己要交卷。
巡逻的衙役看到了,过来检查考卷和草稿纸,接着糊名,在考卷末尾盖上印章,表示这是第一场的考卷。
做完这些,还要在登记册上记录姓名、考号及交卷时间。
得到允许后,沈淮提着考篮走出考场,刚到外面,就看到出口处站着好几个人,他们在小声的讨论考题,说四书题二难。
甚至有人表示,原句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答案是乱写的。
他们之中,大多在二十左右的年纪,其中一个头发都白了,看起来至少有五六十岁了。
沈淮安静的站着。
没多久,陆续有人出场,凑够人数了,衙役才放行。
出口方向很长,而且考场周边封路,有衙役不停巡逻,最外围的通道站着许多家长,沈淮出去后,很快在人群中看到了沈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