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模拟考

四书文五经论,平时经常写也经常练,可跟真题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让沈淮有种感觉,平时学四书,考试的题目却是五经题;平时学的是君子六艺,考试题目却是诸子机关术。

一句话总结:平时学的是四书五经,考的却是圣贤奥旨。

让人发指的是,策论题中竟然涉及律法和算术,专门用来考察考生对律法的理解,并用算术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度远远超出县试的范畴。

到底是谁说,县试不用写文章的?

出来,保证揍不死他。

小魏夫子将沈淮的反应看在眼里,眼角含笑道,“县试是科举的第一关,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我们县十三个乡镇,每年参加县试人数将近两百人,单是第一轮便刷掉很多人,能考到最后一场并且过线的人,没多少个。”

沈淮暗自‘呵呵’两声,能不少么?

看看这出的是什么题目?

“彻者,彻也;助者,籍也。”,此四书题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而“彻”和“助”是一种税收制度,“籍”在这里指“助”法,意思是借助民力耕种公田以收税的这种制度。

反映的是孟子对政治经济的思考和对社会制度下的分析。

另一方面则是藤文公这个当政者,想要给当时的社会提供一些借鉴。

想要解题,得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理解‘彻’、‘助’、‘籍’是什么意思,进而分析这两种税制的目的,阐述此观点的地位和作用。

在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差异,然后提出合理性、可行性的观点。

在看看帖诗:以“春”为题,要求五言六韵。

题目简单明了,但想出圈也不容易。

因为咏春的诗,太多了。

许是前面的题目太难了,沈淮看到这道题,竟然觉得它是最容易的一题。

“沈淮,“大道之行也” 至 “是谓大同”出自哪里?”小魏夫子说着,将戒尺一头指着题目问道。

“回夫子,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对五经还算熟悉。”小魏夫子满意的点点头,然后说道,“县试考什么,全凭知县出题,这些题目是上个知县出的,你再来看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