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锋芒初露,江畔观操(第2页)
我放下笔,走到窗前,望着沉沉夜色笼罩下的柴桑城。
心中既有完成阶段性目标的成就感,更有对未来重重挑战的清醒认知。
自那夜与周瑜在江畔望楼一番密谈,又过了三日。这三日里,柴桑城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我与孔明虽同为刘备使者,居于驿馆,但各自的活动轨迹已悄然不同。
孔明继续周旋于江东文臣武将之间,以其雄辩之才,力促孙刘联盟的大势;
而我,则更多时候选择留在驿馆,一方面消化整理玄镜台传来的各类情报,
另一方面,也在静静等待着那个关键人物——周瑜的下一步动作。
我知道,那夜的沙盘推演和水战之议,虽然令周瑜对我刮目相看,甚至可能产生了一丝惊疑,但这绝不意味着他已完全信任我,更不代表他会轻易将我这个“外人”纳入他的核心圈层。
江东大都督的城府与警惕,远非表面那般温文尔雅。
他需要时间去消化、去验证,甚至去试探。
果然,在第四日的清晨,鲁肃便亲自来到了驿馆。
“子明先生,昨日公瑾差人传话,言及先生对水战颇有见地,非纸上谈兵之辈。”
鲁肃依旧是那副温和诚恳的模样,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探寻的意味,
“今日恰逢水军进行日常操练,公瑾特意嘱咐肃,若先生有暇,不妨同往江畔一观,也好让先生对我江东水师的实力,有个更直观的了解。”
“都督相邀?”我故作讶异地挑了挑眉,心中却是一片了然。
这名为“邀请观摩”,实为“实地考较”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周瑜是想看看,我这个能提出些新奇水战思路的人,是否真的具备观察和理解一支庞大水军实际运作的能力,抑或是仅仅懂得些奇技淫巧的空谈之辈。
这正合我意。
与其在驿馆中枯坐,依靠玄镜台那些虽精准却终究隔了一层的文字情报来推断,不如亲身去那水军大营走一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
江东水军,这支即将在赤壁战场上扮演决定性角色的力量,它的真实面貌、训练水平、装备优劣、士气高低,乃至中下层军官的素质,都是我迫切需要掌握的关键信息。
“公瑾都督盛情,昭岂敢辞?”我微笑着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有劳子敬先生引路了。”
鲁肃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似乎对我的爽快颇为满意。
他侧身让开通路,做了个“请”的手势:“先生这边请,车马已备好。”
驿馆外,两辆朴素却坚固的马车早已等候。
我与鲁肃同乘一车,车轮缓缓启动,朝着柴桑城外的江畔水军大营驶去。
车厢内,气氛略显沉静。鲁肃并非多言之人,而我此刻的心思,也早已飞向了那即将映入眼帘的江东水师。
为了打破沉默,也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我主动开口问道:
“子敬先生,昭初来江东,对贵军水师虽有所耳闻,却终究了解不深。不知可否请先生略作介绍?”
鲁肃沉吟片刻,似乎在斟酌言辞,既要满足我的好奇心,又不能泄露核心机密。
他缓缓说道:“子明先生客气了。我江东立足,全赖长江天险与这支水师。
自先主(孙策)奠基,至如今主公(孙权)励精图治,水师规模日渐壮大,战船种类亦不断改进。
主力战船有艨艟、斗舰,亦有走舸、赤马等轻便快船,以适应江上不同作战需求。”
“艨艟、斗舰……”我低声重复着,脑海中浮现出相关的知识。
艨艟体型狭长,外覆生牛皮以防火攻,主要用于冲击敌阵;
斗舰体型高大,设有楼橹、战格,如同水上堡垒,便于士兵居高临下射击和接舷作战。
这些都是这个时代水战的主力舰种。
“想必贵军在船只建造与运用上,定有独到之处。”
鲁肃微微颔首:
“公瑾治军极严,于战船保养、士卒训练,皆有严苛规章。
尤其注重各船之间的协同配合,以及对江流水文的熟悉运用。
所谓‘习流知水’,乃我江东水师将士的基本功课。”
“协同配合,习流知水……”我默默记下这几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