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奇思妙想?水战新篇(第2页)
我坦然承认困难,
“此物或许仅存于古籍记载,或为海外异人之奇术,获取制造之法,自是千难万难。
昭亦不敢保证必能得之。只是提出一种思路,若真能得此利器,配合小舟袭扰,岂非能收奇效?
至于风险,兵者,诡道也,本就险中求胜。
若能精选死士,严密计划,把握时机,未必不可一试。
积小胜为大胜,不断袭扰,足以令曹军寝食难安,士气低落。”
我将获取方式推给“古籍”或“海外异人”,模糊了来源,降低了他的戒心,
同时强调这只是一种“思路”和“可能性”,并点出其战略价值
——持续骚扰,打击士气。
周瑜点了点头,不置可否,但眼神中的思索之色更浓了。
显然,这种“不对称作战”的思路,引起了他这位水军统帅的专业兴趣。
“再者,”
我没有停顿,继续抛出下一个想法,
“曹军船阵既已锁死,其应变之能大减。
将军乃水战大家,必知风向、水流之于战局,至关重要。
寻常水战,敌船尚可调整避让。
然曹军连环船阵,一旦遭遇特定方向之强风,或是遇上江流转向之处,其庞大船阵必将难以操控,甚至可能自相挤压、碰撞,陷入混乱。”“昭在想,若能精准掌握长江此段水域未来数日乃至十数日之风向、水流变化规律(哪怕只是大致规律),再结合我军对其布防薄弱处之袭扰,或可在特定时机、特定地点,人为地诱导、加剧其混乱。
譬如,在预测到将有强劲东风之日,于其上游或侧翼以火船冲击(即便只是寻常火船),借助风势,迫使其自乱阵脚,我军主力再趁势掩杀,岂非事半功倍?”
这里,我巧妙地将对“风向、水流”的利用,与之前的“铁索连环”弱点结合起来,并隐晦地指向了赤壁之战的关键
——东风。但我没有直接说“火烧赤壁”,而是将其包装成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战术原则
——利用环境因素加剧敌方混乱。
同时,“精准掌握风向水流变化”也为后续诸葛亮“借东风”或玄镜台提供气象信息埋下伏笔。
周瑜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对于长江水文气象的利用,他自然是行家。
但将预测的精准性提到“数日乃至十数日”,并将其与具体的战术袭扰结合,形成一套组合拳,这思路依旧让他感到新颖。
他问道:“精准预测风向水流,谈何容易?江上天象,变幻莫测,岂是人力所能尽窥?”
“诚然不易。”
我再次表示理解,然后话锋一转,引向下一个关键点,
“然,‘尽人事,听天命’。我辈虽不能完全操控天时,却可尽力提升‘人事’之能。譬如这观察与调度。”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
谁能看得更远,探得更清,谁便能抢占先机。
曹军号令不一,调度混乱,此为我军之利。
若我军能在此之上,更进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