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铜雀春深?言语机锋(第3页)
“冷言送客”,既是维持着他作为主人和上位者的姿态,也可能是一种无声的表态
——他需要时间独自思考,或者说,他已经不需要再听诸葛亮多言了。
最后那句,“客离府,督未远送,立于阶前,望北久立”,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未远送”,符合他此刻复杂的心情和倨傲的性格。
“立于阶前,望北久立”,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蕴含了千言万语!
他在望什么?
望的是即将南下的曹操大军,望的是那片被战火笼罩的北方大地,望的是江东未来的命运!
这一刻,周瑜的内心,必然是抗曹的决心占据了上风!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将手中的密信再次凑近烛火,看着它化为灰烬。
成了!
孔明的“智激”之策,虽然凶险,但效果显着。
周瑜这根最关键的支柱,已经被撬动了。
他的个人情感、家族荣誉、江东基业,都被曹操那无远弗届的野心和潜在的威胁,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周瑜会立刻、毫无保留地倒向我们。
他这样的人物,绝不会仅仅因为愤怒就做出最终决策。
愤怒,只是催化剂。
接下来,他必然会更加冷静地评估双方实力对比、战争风险、以及与我们(刘备集团)联合的利弊。
而这,恰恰就是我需要抓住的机会。
孔明用“势”和“情”打动了周瑜,接下来,就该轮到我用“利”和“实”来巩固他的决心,并为我们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了。
密报中虽然记录了关键的反应和对话片段,但终究是外围观察和推测,细节之处未必完全准确。
比如,诸葛亮具体引用了什么诗句(是不是真有铜雀台赋?还是类似的表达?),周瑜斥责谣言时具体说了什么,这些都需要等孔明回来后,再详细印证。
但核心信息已经足够清晰:周瑜心防已破,主战倾向已明。
我走到门口,轻轻拉开门。
外面的天色似乎比刚才亮了一些,但寒意依旧。
我低声吩咐守在门外的玄镜台人员:“密切关注鲁子敬动向,若他前往都督府或来寻我,立刻回报。”
鲁肃,作为孙刘联盟最坚定的推动者,此刻必然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
周瑜的态度转变,他应该能很快察觉到。
而他,将是我下一步接触周瑜,并进一步施加影响的关键桥梁。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座隐藏在晨雾中的都督府,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一丝弧度。
周公瑾,你我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希望你,不会让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