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武将激愤,意气难平 (舌战群儒 下)(第3页)
大厅内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文臣们或焦虑不安,或低声争辩;武将们则意气风发,跃跃欲试。双方的观点激烈碰撞,争论不休。
而我,始终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主位上的孙权,以及他身旁那个如同定海神针般稳坐的周瑜身上。
孙权年轻的脸庞上,此刻看不出明确的倾向。
他认真地倾听着每一方的发言,时而锁眉,时而颔首,眼神在诸葛亮、鲁肃、张昭以及几位核心将领之间流转,显然在进行着复杂的权衡。
他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压力,让所有人都明白,最终的决定权,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
至于周瑜,从始至终,他都保持着一种近乎完美的平静。
他没有参与辩论,只是偶尔端起茶杯,轻轻啜饮一口,目光深邃,仿佛能够穿透这喧嚣的表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他似乎对诸葛亮的辩才颇为欣赏,嘴角偶尔会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但那笑意背后隐藏着什么,无人能够猜透。
当武将们群情激愤时,他也只是平静地看着,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在审视着整个棋盘的局势。
我心中愈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这场“舌战群儒”,无论多么精彩,终究只是一场公开的意见征询和舆论铺垫。
诸葛亮表现得再出色,也只能争取到部分人的支持,动摇一部分人的立场,但无法直接左右最终的决策。
江东的命运,最终还是系于孙权的一念之间,以及这位江东实际上的军事统帅——周瑜的态度。
要真正促成孙刘联盟,关键在于私下的沟通和利益的交换,在于能否拿出让孙权和周瑜都无法拒绝的筹码,以及让他们相信联合抗曹确实利大于弊。
想到这里,我不禁将目光再次投向周瑜。
这位与我年龄相仿,却已名满江东的美周郎,将会是接下来我“暗线”行动中,一个极其重要、也极其难以预测的关键人物。
他对我这个“刘备的参军”,又会是何种态度?
正思忖间,孙权终于抬起了手,示意众人安静。
喧闹的大厅瞬间安静下来。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诸位之言,孤皆已听闻。此事关乎江东兴亡,非同小可,孤需仔细思量。
今日议事,暂且到此。
孔明先生与子明先生远来是客,且先回驿馆歇息,待孤与公瑾及诸位重臣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他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答复,将最终的决定权,再次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我和诸葛亮对视一眼,都明白今日的公开辩论已经结束。
接下来,将是更为关键的幕后角力。
在鲁肃的陪同下,我们起身告辞,离开了这座充满了争执与算计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