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武将激愤,意气难平 (舌战群儒 下)
诸葛亮一番慷慨陈词,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涟漪。
文臣们虽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但那份根植于安逸与利益的怯懦与保守,并未真正消散,只是暂时被压制了下去。
而另一侧,久经沙场的武将们,反应则截然不同。
短暂的沉寂之后,一声粗豪的嗓音打破了僵局。
我循声望去,正是江东宿将,程普(字德谋)。
他虽然年岁已高,但身姿依旧挺拔,此刻更是须发戟张,满脸愤懑之色。
他猛地站起身,对着张昭等人怒目而视,瓮声瓮气地说道:
“张公、顾公诸位先生,平日里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某等粗人虽不懂许多大道理,却也知晓‘士可杀不可辱’!
曹贼欺人太甚,大军压境,欲吞我江东基业!
尔等不思如何奋起抵抗,保家卫国,反倒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一味主张屈膝投降,难道就不怕将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无颜面对故去的武烈将军(孙坚)与讨逆将军(孙策)吗?!”
程普的话语直白而激烈,充满了军人的血性与对文臣软弱的不满,立刻引起了武将席上一片附和之声。
紧随其后,另一位同样资历深厚的将领韩当(字义公)也按捺不住,沉声道:
“程公言之有理!我等武人,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曹操虽众,但多是北方旱鸭子,岂知我江东水战之利?
若论江上争锋,我江东健儿何曾怕过谁来?大丈夫生于乱世,正当建功立业,岂能未战先怯,束手就擒?!”
韩当的话更是直接点燃了许多年轻武将心中的火焰。
一时间,“战!”“宁死不降!”的低吼声在武将席间此起彼伏。
他们看向诸葛亮的眼神,也从之前的审视,多了几分认同和期待。
然而,并非所有武将都如此乐观。
一位看起来更为年轻、也更显精悍的将领,我认得他是孙权极为倚重的十二虎臣之一,凌统(字公绩),皱着眉头站了出来。
他先是对程普、韩当等人拱了拱手,表示敬意,随即话锋一转,目光投向诸葛亮,带着一丝审慎问道:
“孔明先生刚才分析曹军弊端,言之成理。
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曹军势大,终究是事实。
刘豫州新败之后,兵微将寡,不知尚能有多少战力?
若我江东倾力一战,贵方又能给予多少实质性的支援?
战场之上,刀枪无眼,并非仅凭一番言语便能克敌制胜。
若联合之后,反被拖累,又当如何?”
凌统的问题非常实际,也代表了部分务实派武将的担忧。
他们不怕打仗,但他们需要确信,这场仗有打赢的希望,盟友是可靠的,而不是将江东拖入更深泥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