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私下倾谈,子明点拨(第3页)
“天时、地利、人和,曹操皆不占优。此刻联合,胜算远比将来要大得多!”
鲁肃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他看着我,似乎想从我脸上看出更多东西。
“子明先生对曹军内部情弊、江南地理气候,乃至战机把握,见解竟如此深刻,非同一般。
不知先生这些判断,依据何在?”
他终于问出了试探性的问题。
我心中微凛,知道这是关键时刻。
我不能暴露玄镜台,但也不能显得故弄玄虚。
我微微一笑,从容应对:
“子敬先生谬赞了。
子明不过是平日里多读了些史书兵策,留心观察时局,再加上……
经历过一些挫折,对危机的嗅觉比常人灵敏一些罢了。”
我巧妙地将部分原因归结于读书、观察和个人经历,半真半假。
“至于曹军内部,北方形势,子明寒门出身,早年在北方亦曾游历,略有所闻。
而荆襄之地,我家主公在此经营数年,子明亦随侍左右,对本地山川地理、人情世故不敢说精通,却也略知一二。
将这些零散信息加以整合分析,便得出些许粗浅推断,让先生见笑了。”
我的回答,既解释了信息来源(游历、随侍刘备),又强调了是“分析推断”而非直接情报,同时保持了谦逊的态度。
鲁肃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再追问,但他眼神中的那份审视和重视,却比之前更浓了。
他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子明先生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和胸襟,实乃豫州之幸,亦是汉室之幸。
先生方才一番点拨,令肃茅塞顿开。孙刘联盟,势在必行,亦刻不容缓!”
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这次私下谈话,不仅加深了我与鲁肃的个人联系,更重要的是,我在他心中成功塑造了一个独立于诸葛亮之外、同样具备深刻战略洞察力的形象。
这无疑会增加我在未来江东之行中的分量,甚至可能影响到孙权对我的态度。
“子敬先生过奖。”
我再次拱手,
“子明才疏学浅,所言不过纸上谈兵。真正扭转乾坤,还需仰仗先生回吴之后,斡旋鼎力,促成大计。”
“子明先生放心,”
鲁肃郑重地回礼,
“肃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也期待……将来能与先生有更多切磋交流的机会。”
他最后这句话,意味深长。
夜风更凉,江涛拍岸声隐隐传来。
我知道,通往江东的路,已经在我面前铺开了一条更为坚实的轨道。
而鲁肃这位关键的引路人,对我的认知,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刘备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