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啃月亮 作品

第518章 残兵搏命,交替掩护(第2页)

指挥这支部队的,是一名脸上带着刀疤的屯长,我记得他,他是早期跟随我的部曲出身,后来被安排进入了刘备军中,是玄镜台安插在军中的眼线之一。

此刻,他正通过预先约定的旗语和号角,冷静地指挥着战斗。

类似这样零星的、局部的抵抗,在从长坂坡通往汉津的漫长撤退路线上,不断上演着。

有些是出于将领的个人勇武和责任感,自发地聚集残兵,奋力一搏;

有些则是得益于玄镜台“夜隼”传递的模糊指令,有意识地向某些利于防守的地形靠拢,并试图联系其他友军;

还有一些,则是像那支进行交替掩护的小部队一样,是早期训练成果在危机关头的本能体现。

这些抵抗的规模都不大,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两百人,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曹军,他们的结局大多是悲壮的。

箭矢耗尽,刀枪折断,最终被蜂拥而上的敌人淹没。

但他们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

每一次短暂的阻击,每一次有效的迟滞,都为身处“明线”核心的刘备主力,以及更重要的、在暗中潜行的“暗线”队伍,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虎豹骑虽然凶猛,但毕竟数量有限,他们的目标是追击刘备的核心。

当遭遇这些零星但顽强的抵抗时,他们不得不分出部分兵力进行清剿,或者选择绕行,这都不可避免地延缓了他们追击的速度。

后续跟进的曹军步兵,更是被这些“拦路虎”搞得不胜其烦,追击的阵型被迫拉长,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围。

我身在“明线”队伍中,虽然无法直接指挥这些战斗,但玄镜台的情报网络,让我对这些零星抵抗点的分布和战况,有着大致的了解。

每当收到某个小部队成功迟滞追兵的消息,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

既有对他们勇气的敬佩,也有对他们牺牲的痛惜,更有一丝欣慰

——我的前期投入,我的暗中布局,在最危急的时刻,终究没有白费。

“子明先生,你看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