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智慧碰撞,暗藏机锋(第2页)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也更加现实。这正是我们目前在新野面临的困境。我故意点出蔡、蒯两大家族,以及刘表的真实态度,将这层虚伪的面纱揭开一角。这也是在提醒主公,切不可被宏伟蓝图冲昏头脑,忘记了眼前的危机四伏。我隐约记得,刘备在荆州的处境似乎一直很微妙,甚至有过被迫离开的经历。
最后,我将目光投向了江东:“至于‘外结好孙权’,诚为上策。然孙氏虎踞江东,亦有雄心壮志。荆州地处长江上游,乃江东必争之地。孙权此刻或因曹操压力而愿与我等联合,但此联盟根基何在?一旦曹操威胁减弱,或双方利益出现冲突,此联盟是否还能稳固?孙权是否会反戈一击,染指荆州?此‘联吴之变’,其可靠性与持久性,子明实不敢轻信。”
关于孙刘联盟的脆弱性,以及江东对荆州的野心,这是我内心深处最深的忧虑之一。虽然具体的“背刺”事件记忆模糊,但那种潜在的威胁感,却异常清晰。将这个隐患直接提出来,也是希望诸葛亮,以及主公,能对此有足够的警惕。
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指隆中对战略在执行层面可能遇到的三大核心障碍:取蜀、处荆、联吴。每一个问题,都沉甸甸地压在现实的土地上,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我再次躬身行礼:“此三者,皆是关乎战略成败之关键。子明愚钝,百思不得其解,恳请先生指点迷津。”
我的目的,并非要否定诸葛亮的惊世之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深知这战略的价值,才更需要确保它的可行性。同时,我也确实想借此机会,探一探这位卧龙先生的深浅,看看他对这些现实困难,是否已有应对之策。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是在这个由他主导的时刻,巧妙地发出属于我陆昭的声音,展现我并非仅仅是主公身边一个亦步亦趋的附庸,而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战略眼光的合作伙伴。这对于维持我自身的独立性,以及未来与这位顶级智者共事时的地位,至关重要。
草庐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主公脸上的激动已经完全被凝重所取代,他显然也意识到了我提出的问题的分量,目光在我和诸葛亮之间来回移动。云长抚着长髯,微微点头,似乎对我的提问表示认可。翼德则显得有些困惑,但看向诸葛亮的眼神中,也充满了探询。
诸葛亮静静地看着我,眼中最初的些许惊讶,很快便被一种欣赏的光芒所取代。他并没有因为我的“质疑”而有丝毫的不快或慌乱,反而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从容。
“子明之虑,深谋远虑,切中要害。”他先是给予了肯定,这让我稍稍松了口气。他接着说道:“诚如子明所言,宏图虽好,施行不易。此三事,确为吾等未来必将面对之关键挑战。”
他坦诚地承认了这些困难的存在,没有回避,也没有试图用空话搪塞。这份坦诚,反而更显其胸襟与自信。
“然,”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天下之事,岂有万全之策,一蹴而就?战略规划,乃指明方向,而具体施行,则需因时制宜,灵活应变,审时度势,方能克难。”
他没有立刻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先从原则层面进行回应,强调了应变和时机的重要性。
“关于取蜀,”他看向我,目光锐利,“子明所言极是,地理险阻,人心难测。然刘璋暗弱,非雄主之才,其麾下必有思变之士。吾等需耐心等待,积蓄实力,更要把握‘人和’。待时机成熟,或可遣一支奇兵,效仿高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或可寻其内应,里应外合。关键在于‘时机’二字,不可强求,亦不可坐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