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初献良策,双轨并行(第3页)
他虽然谨守承诺,没有直接提及“玄镜台”,但我明白他的意思。他对于如何利用地形、人心来加强保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此外,”元直话锋一转,“收拢人心,亦是当务之急。主公仁德之名虽好,但终究是‘公义’。子明若想建立真正忠于自己的核心力量,还需施以‘私恩’。譬如,此次加固城防、兴修水利,必然需要大量民夫。我们可以从中挑选那些踏实肯干、家境贫寒之人,给予额外的抚恤和关照。再比如,军中操练,子明可以偶尔亲自下场,指点一二,甚至与士兵同甘共苦,展现你异于常人的武勇或见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方能聚沙成塔,凝聚人心。”
他的建议,具体而微,直指人心根本。这比我之前笼统的“施恩”想法,要高明得多。
最后,他状似随意地提起:“对了,子明。近期我观星象(当然是托词),北方煞气渐重,但具体应在何处,尚不明朗。若……若我们能提前知晓曹军主力下一步的动向,哪怕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或是……蔡瑁在江夏一带水军的布防详情,对于我们制定应对之策,将有莫大裨益。不知……”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他在不动声色地引导我,将情报收集的重点,放在这些最关键、最要害的地方。
我点了点头,将他的话记在心里:“元直所虑极是,我会……设法留意的。”
一夜深谈,收获极大。元直的到来,就像是给一台原本结构复杂、但缺少高效处理器的机器,安装上了最顶级的芯片。他不仅能理解我的战略意图,更能将其分解细化,融入日常事务,以一种隐蔽而高效的方式,推动我的计划悄然前行。
过去,很多事情需要我亲力亲为,耗费大量心神。而现在,元直就像我的另一个大脑,替我分担了大量的谋划工作,并能从他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出发,提出许多我未曾想到的细节和方案。
“双轨并行”的策略,在他的辅助下,开始流畅地运转起来。明面上,我们是刘备麾下尽心尽力的臣属,为匡扶汉室的大业添砖加瓦;暗地里,我的根基,正在元直的精心浇灌下,于新野这片土地上,悄然滋长,日渐深厚。
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手中掌控的力量,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整合。这种感觉,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对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浪,有了更强的底气。
元直这只猛虎,不仅入了山,更开始展露他那足以震慑山林的爪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