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新野安顿,文脉需续
新野的秋风,带着北地特有的萧瑟,掠过初垦的田野和刚刚修葺的营房。站在临时府邸的窗前,我眺望着这座百废待兴的小城。几个月来的殚精竭虑,总算没有白费。
在主公刘备那“仁德感召”的大旗下,依靠关、张二将军不世出的勇武弹压宵小,再加上我暗中规划、石秀等人不眠不休的具体执行,新野的秩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着。屯田的军士和依附来的少量流民,在严格的组织下开垦着荒地,虽然收成注定有限,但至少播下了来年的希望;军营之中,号令渐趋严明,操练之声取代了刚抵达时的散漫与惶恐;简陋的县衙也勉强运转起来,处理着最基本的民政事务,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烟火气,回来了。尽管稀薄,但终究是驱散了一些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空的绝望阴霾。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极限的压榨与精密的规划下,似乎勉强得到了保障。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褪去白日里运筹帷幄的冷静外壳,我总能敏锐地感觉到,这座小城,乃至我们这支寄人篱下的队伍,缺少了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那不是粮食,不是兵甲,而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精神的凝聚与文化的滋养。
人们的眼神里,除了疲惫和对未来的茫然,很少能看到真正的光彩。士兵们服从军令,农夫们辛勤耕作,但更多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主公“仁义”之名的信任,而非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凝聚力,是脆弱的,一旦遭遇更大的风浪,很可能一击即溃。
而这种感觉,在我看到蔡琰——文姬的时候,尤为明显。
她无疑是坚韧的。从北地流离到南匈奴,再辗转回到故土,又随我们从徐州仓皇南渡,一路上的颠沛流离与生死考验,足以摧垮任何一个温室中的贵女。她活了下来,并且在新野的新环境中,努力地适应着。她会帮我处理一些文书,誊抄一些公文,甚至在我忙碌时,安静地坐在一旁,为我吹奏那支我们都熟悉的玉箫,用清雅的乐声稍稍纾解我紧绷的神经。
她做得很好,尽她所能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我知道,这并非她真正心之所向。在她偶尔失神的眼眸深处,在她抚摸那些从徐州九死一生带出来的、用油布层层包裹的书卷时流露出的珍视与痛惜中,在她夜阑人静时对着孤灯幽幽一叹的瞬间,我能读到一种深深的落寞与未酬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