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布施仁政,渐聚人心
热火朝天的屯垦景象,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暂时驱散了笼罩在新野上空的绝望阴霾。军民们在共同的劳作中找到了宣泄口,也看到了未来的些许微光。然而,仅仅依靠屯田带来的远期希望和高压下的军纪约束,还不足以真正凝聚人心,更无法将这片废墟变成我们稳固的根基。
我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外来者,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赢得本地稀少却至关重要的原住民的支持,以及彻底安抚那些跟随我们颠沛流离而来的家眷,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仁政”。当然,在我看来,所谓的“仁政”,并非简单的施舍,而是建立秩序、给予希望、保障基本生存权利的实用主义策略。
在屯田初步展开,大家的情绪稍稍稳定之后,我再次找到了主公刘备。这一次,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对待新野这片土地上仅存的“主人”——那些在战火和饥荒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原住民。
根据我们最初的勘察和后续的了解(一部分信息来自石秀等人的公开走访,另一部分则是我通过“向导”——玄镜台的眼线——秘密收集到的更详细情况),整个新野县境内,原住民的数量恐怕不足五百户,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龟缩在偏僻的村落或是城中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过着朝不保夕、惊恐万状的生活。他们对我们这支突然到来的“官军”,充满了疑虑和恐惧,生怕我们是另一拨带来灾难的兵匪。
“主公,”我开门见山,“新野虽残破,然此地百姓,乃我等立足之根基。若不能安抚其心,则我等终究是无源之水,难以长久。昭以为,当立刻布施恩信,以示我等与过往乱兵不同。”
刘备闻言,立刻深以为然:“子明所言极是!备,素以仁义为本,岂能坐视此地百姓困苦而无动于衷?只是……我军粮草亦是捉襟见肘,恐难有余力……”他面露难色,显然是在为有限的资源发愁。
“主公,”我接口道,“正因我等亦处困境,此刻所施之恩,方显真诚,更能收买人心。昭并非建议大肆赈济,而是要精准施策,传递善意,建立信任。”
我随即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第一,由主公亲自出面,带领少量亲随(关羽、张飞必须随行以示威严和保护,但要约束部下,不得惊扰百姓),携带我们仅有粮草中的一小部分(哪怕每户只能分到几升粗粮),挨家挨户进行慰问。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救济,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姿态,表明我们是来保护他们,而非劫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