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人心甄选,暗流分波(第2页)
“冶炼坊的王老五,技术没得说,就是嘴巴有点大,喝了酒爱吹嘘。”老吴指着一个名字,眉头紧锁。
“那就暂时留下,派人盯紧。他的家人可以先走,作为牵制。”我冷静地做出决定。保密是第一原则,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必须排除。
“崇文馆的李校书,学问扎实,但性格迂腐,恐怕难以适应南方的复杂局面,且对主公(刘备)甚为敬仰……”文姬的助手低声汇报。
“让他留下协助整理普通文献,作为掩护。核心典籍的秘密,绝不能让他接触。”我指示道。与刘备集团的区别对待,在此刻必须泾渭分明。我们的核心秘密,不能因为个人的敬仰而泄露。
“城西那家‘陆氏’车马行(糜家暗中控制的产业),几个管事都很得力,但其中一个的内弟,似乎与曹军那边有些不清不楚的联系……”糜贞的管事面色凝重。
“立刻切断联系,将那个管事调离核心岗位,严密监控。车马行的其他可靠人手及其家属,按原计划分批南下。”糜贞果断下令,无需我多言,她在这方面的决断力值得信赖。
就这样,一个个名字被圈定、划去、或是标注上特殊的记号。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神的过程,如同在沙砾中筛选金子。每确定一个需要转移的人员,就意味着要为他(以及他的家庭)制定一套周密而隐蔽的疏散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暗流分波, 这是整个甄选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执行阶段的核心。 我们不能搞大规模的集体迁移,那无异于自曝目标。必须化整为零,将这股庞大的人流分解成无数条细微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汇入南下的大潮之中。
各种合理的借口被精心编造出来:
探亲:安排部分人员携带“家书”,前往南方“探望”早已不存在或由玄镜台伪造身份的亲戚。
治病:一些年老体弱的工匠或家属,以“徐州医疗条件有限,需往荆襄求医”为名离开。
经商:部分人员伪装成糜家商队的新伙计或护卫,随南下商队出发。
调防/差遣:对于部分有军籍或吏员身份的人,则伪造调令或差遣文书,让他们以“公干”的名义离开。
求学/避祸:一些年轻的技术学徒或文士,则以“仰慕荆襄名士,前往求学”或“徐州兵祸将至,暂避南方”为由动身。
每一套借口都力求天衣无缝,经得起盘查。负责执行的,主要是糜贞的商业网络和玄镜台的外围组织。
分批次、小规模是基本原则。绝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大量人员异常流动。今天走三五家,明天走七八户,分散在不同的城门,混杂在真正的南下人流中。
路线也必须多样化。 部分人员由糜家的商队通过官道或水路夹带,有合法的身份掩护;而另一部分更核心、更敏感的人员(如玄镜台家属、关键技术工匠),则由燕青、石秀他们带领的玄镜台精锐,通过事先勘察好的秘密小径,昼伏夜行,避开关卡,直接护送南下。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组织协调能力和保密性的庞大工程。我几乎动用了自己独立班底的所有力量。锦瑟负责统筹情报、路线安全和高价值目标的护送;糜贞负责提供商业掩护、资金支持和部分人员的输送;老吴和石秀负责内部人员的组织、甄别和武装护卫;文姬则确保了文化和技术人才的精准识别与安全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