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唇枪舌剑,智辩群僚(第2页)
“云长将军,”我的语气充满了敬意,“将军所虑,直指根本,‘仁义’二字,确是主公立身之基石,亦是我等追随之灯塔,绝不可弃。”
我先是完全认同他的前提,随即话锋再转,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辨析:“然,何为大仁?何为大义?难道坐视曹操大军压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致使徐州军民玉石俱焚,满城生灵涂炭,便算是守住了‘仁义’吗?抑或是,我们忍受一时之谤,承担暂时之骂名,保全主公有用之身,保存这支匡扶汉室的火种,辗转腾挪,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最终能够驱逐国贼,澄清玉宇,还天下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让万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才算是践行了更高层次的‘大仁大义’?”
我停顿了一下,让众人有时间消化这番话,然后继续说道:“眼下之‘舍’,是为了将来之‘得’;今日之‘不仁’,是为了最终之‘大仁’!若因固守小节而失大义,因爱惜羽毛而致倾覆,岂非本末倒置,反成千古罪人?”
紧接着,我针对他关于荆州刘表的担忧,提出了我的看法:“至于荆州刘景升公,将军所言其暗弱、派系林立,确是实情。然,正因其暗弱,而非雄猜之主,方有吾等立足之可能!试想,若刘景升公英明神武,如曹操一般,岂能容主公这等英雄人物,虎踞于卧榻之侧?”
“正是因为他需要外力来平衡内部各方势力,需要借助主公‘皇叔’之名望与‘仁义’之大旗来稳固自身地位,主公此番携精锐之师、仁义之名往投,方能获得喘息之机,而非单纯的寄人篱下。”我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荆襄之地,“荆州物阜民丰,沃野千里,且远离中原战火,实乃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绝佳之地。主公只需善加经营,以仁德感化人心,联络彼处被刘表疏远或不得志的才俊贤士……”
说道这里,我略作停顿,语气中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神秘和自信:“据昭初步探查,荆州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蔡瑁、张允等外戚虽权势熏天,然其专横跋扈,早已引得不少荆楚世族与将领不满;更有如江夏太守黄祖者,手握强兵,坐镇一方,与刘景升公亦是貌合神离,并非一心;此外,我还听闻,荆南四郡地广人稀,民风彪悍,颇有被埋没之良将猛士,以及心怀汉室的忠义之士,只是未得明主赏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