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运输之困,共同的难题(第2页)
我转过身,看向单福,目光诚恳:“单公子既有奇思妙想,意图改进器物以利民生,想必也清楚,如今困扰我徐州恢复元气的一大难题,便是这‘行路难’啊。”
我伸手指了指远处的丘陵地带,又指了指河流通达不到的内陆方向:“徐州地势,平原与丘陵相间,水网虽密,却非处处可通舟楫。如今百废待兴,州府正在各处设立屯田点,招徕流民,垦荒种粮,以求自给自足。然而,这些屯田点往往地处偏远,或是位于丘陵山地之间,道路崎岖难行。”
“粮秣、种子、农具、耕牛……乃至修缮屋舍所需的木石砖瓦,都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州城或集镇运送过去。反过来,待秋收之后,收获的粮食也要设法运回仓储。眼下道路多有泥泞阻塞,桥梁或断或危,车马通行极为不便。若遇山地陡坡,更是只能依靠人力肩挑背负。”
我的语气加重了几分,带着一丝沉重的忧虑:“这一来一回,耗费的人力、畜力何其巨大!青壮劳力本该用于开垦农田、修缮水利,如今却大量被牵扯在转运物资的途中。牲畜亦是宝贵,耕地、拉车皆不可少,损耗于路途,更是令人痛心。长此以往,屯田经改的成效便要大打折扣,民生恢复的速度也会被严重拖慢。”
我一边说着,一边仔细观察着单福的反应。
他一直静静地听着,原本平静的眼神中,渐渐染上了一抹凝重。当我说到道路损毁、运输艰难,特别是提及人力、畜力大量消耗在转运途中时,他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起。那不是对官府抱怨的附和,更像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一种对问题本身严重性的深刻认知。
他没有插话,也没有立刻提出什么高见,只是目光随着我的描述,仿佛也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一幅幅百姓跋涉于泥泞、挣扎于丘陵的艰难画面。他的沉默,反而比任何夸夸其谈都更能显示出,他确实将我的话听了进去,并且在认真思考这个关乎民生国计的实际难题。
老匠人黄承彦在一旁听着,也忍不住插话道:“府君所言极是!就说咱们做木工的,有时需要去几十里外的山场采买些好木料,光是把那几根大木头运回来,就得费老大的劲,请好几个壮劳力,一路吆喝,遇上烂泥路,车轮陷进去,更是叫苦不迭。若是能有省力些的法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