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希望之光:徐州声望日隆(第2页)
然而,物质层面的恢复只是基础,人心的凝聚才是根本。我力劝玄德公,要继续高举“仁义”这面大旗,这不仅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乱世中最能吸引人心的力量。同时,我建议通过各种渠道,巧妙地宣扬徐州政权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强调我们这里的“高效”和“公平”。为此,我建议在州治和各县衙门口设立“鸣冤鼓”,简化百姓申诉的流程,并亲自督办了几起贪腐案件,虽然只是杀鸡儆猴,但也必须表明我们的态度。这些做法,我知道在那些讲究门第、看重旧规的世家大族眼中,或许有些“粗鄙”,甚至“不合礼法”,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赢得了广大普通百姓和中小地主的好感与信任。
于是,一个在我预料之中,却又超乎我预料的景象开始出现。
当淮南的袁术,沐猴而冠,妄自称帝,搞得治下怨声载道;当曹操在兖豫之地,与吕布、张绣等势力反复拉锯,战火不熄;当河北的袁本初与公孙瓒还在进行着看不到尽头的争霸;当江东的孙伯符如旭日初升,但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征伐与洗牌……唯有我们治下的徐州,仿佛成了浊世中的一方“桃花源”。
“去徐州吧!听说那里刘皇叔当家,还有个厉害的陆先生,不打仗,还管饭!” “是啊,俺邻居家的二小子逃难去了下邳,托人带信回来,说官府分了地,日子有盼头了!” “苛捐杂税也少,听说那位陆先生定了规矩,官吏不敢太欺负人……”
这样的耳语,最初只是在邻近州郡的难民营中流传,渐渐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荡漾开的涟漪越来越广,最终汇聚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我站在下邳的城楼上,眺望远方。尘土飞扬的官道上,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的人流络绎不绝,朝着这座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城市涌来。他们扶老携幼,眼神中交织着对过去的恐惧、对路途的疲惫,以及对未来的那一丝微弱却顽强的希冀。当他们终于步入徐州地界,看到田野间相对安宁的耕作景象,看到城门口虽简陋却秩序井然的检查和登记,看到那些曾经让他们畏之如虎的士兵,如今竟会给饿得哭泣的孩子递上一块麦饼时,我看到许多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忍不住掩面而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知道,这泪水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但也闪烁着名为“希望”的光芒。这光芒,正是我和玄德公,以及所有为徐州复兴而努力的人们,想要点燃的。 下邳城内,人流量激增,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压力。街道比以往更加拥挤,市集也更加嘈杂。幸好,我事先与孙乾、简雍他们制定了详细的预案,设立了专门的流民接待处,进行登记、甄别、临时安置,再根据其意愿和能力,分流到屯田区、城内外的工坊、商铺,或是城郊的临时安置点。一切虽忙碌,却忙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