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啃月亮 作品

第21章 古文字学(蔡琰主导)(第2页)

她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形态比对,更是在尝试理解这些符号背后可能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源流。

她时而蹙眉沉思,翻阅着不同的书卷;时而眼前一亮,用炭笔在竹片上飞快地摹写、拆解、重组,试图从那些看似杂乱的笔画中,寻找到一丝熟悉的脉络。

“会不会……这套密文并非单一来源?”她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目光中闪烁着思辨的光芒,“它可能是一种‘杂糅’的产物。设计者或许博通古今文字,从不同的古文字体系、甚至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中原、楚地、巴蜀)中,提取、简化、变形了一些元素,再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外人极难破解的符号系统?”

这个想法让我心中一凛。如果真是这样,那破译的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因为我们不仅要面对密码本身的逻辑结构,还要面对其背后庞杂的文化源流。

每一个符号,都可能隐藏着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基因”。

“那么,”我问道,“有没有可能,根据这些符号中显露出的某些特征,大致判断出它的‘主体’来源,或者说,受哪个时期的文字影响最大?”

蔡琰沉吟片刻,道:“从目前看到的这些符号来看,似乎……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代的多样化文字特征,以及部分早期道家或巫傩文化中的符印元素,体现得比较明显。隶书的简化和规范化特征,反而不太看得到。”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但这只是初步的印象。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我们尚未发现的规律。比如,会不会某些符号,并非表意,而是表音?就像某些早已失传的、介于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之间的过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