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坪 作品

第59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7(第2页)

因此,不积小步,不会走到千里之外(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步一步积攒而成的);不积小流,不会汇聚成江海。

良马一跃,不能达到十步之远;劣马慢走也能到达千里之外,是因为它不停的行走、前进(即功在不舍)。

如果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朽木也不能折断;如果坚持不断地刻下去(即锲而不舍),金石也可以刻穿。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坚强的筋骨,上吃细土,下喝浊水,但用心专一;螃蟹有八条腿和两只钳夹,不靠水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藏身的地方,心不专一(浮躁)。

因此,没有精诚专一的心志(不专心致志),就不会明辨事理(融会贯通);不埋头苦干,就不会取得显着的成绩(功劳)。

走歧路的人达不到目的,伺俸两个君主的人,不被双方所宽容。眼睛同时看两样东西,就看不清楚;耳朵同时听两种声音,就听不清楚。

螣蛇无足却会飞,鼫鼠有五种技能,但是都不精通。《诗经》里说:“布谷鸟喂养小鸟,平均对待,始终如一。善人君子,行为举止如一,心志坚定专一。” 因此君子为学或做事要专心一意,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古时楚人弹瑟时,能使鸟舞鱼跃,伯牙弹琴时能使马在低头吃草时,把头抬起来。(比喻学有专长自能感动万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声音无论多么微小,没有不被人听见的,行为无论多么隐蔽,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比喻为学不论大小,都不会泯没无闻。) 山中如果蕴藏着宝贵的玉石,连山上生长的草木,都显得特别滋润;水中如果生长了珍珠,连崖岸都显得不干枯。(意为有学问的人,自然会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气度来。)

一个人始终从善不积养邪恶,哪会无人知晓呢?

学习何时开始?何时终止?说:为学(的方法、途径)应始于诵经,终于读礼(礼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起始是为士(做官),最终是做圣人(君子)。

真诚不懈地积累,努力持久地学习,就可以深入而有所得。这样学习应一直坚持到老死才终止。

因此,学习从数量上讲有终结,但从总体意义上讲,是不可以有一刻离舍的(是没有终止的)。只要是人,就要不断地学习,只有禽兽才舍弃(不)学习。

《尚书》是记载政事的;《诗经》收集的都是中和之声所汇萃集中的乐章;《礼》是法律的总原则,各种条例的准绳;学习要学到《礼》为止,因为它才是道德之极(最高境界)。

《礼》里面的揖让恭敬的种种仪文细节,《乐》里面的中和之声,《诗》、《书》里面的广博知识,《春秋》里面用的微言大义,它们把天地之间的道理都讲述完备了。

君子之学,不但入耳,并铭记在心,表现在四肢,体现在行动中。哪怕是微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供别人效法。

小人之学,入到耳里,从口里就出去了。口与耳之间只有四寸,怎比得上优美的七尺之躯啦!

古时学者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学者学习是为了别人。君子学习,是为了美化自己的身心;小人则把学习作为取悦于人,追求名利地位的手段。

不问而告诉你是浮躁,问一而告诉你二是啰嗦;浮躁,不好,啰嗦,也不好,君子象声音回响一样,不多不少。

学习的捷径,莫过于向贤师益友学习。《礼》、《乐》,仅有成法而无详细的解说;《诗》、《书》,所载多为前代的故事,而不切近当前的实际;《春秋》,语言简约含蓄,含义隐约,不能使人直截迅速地理解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