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坪 作品

第21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时代8(第2页)

释义: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的是春秋时代,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中的一件事。

当时齐国是大国(今山东中部),鲁国是小国(今山东南部),两国相邻。

长勺之战发生的原因是这样的: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公子纠等恐怕被连累,想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6年,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这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变乱发生后,管夷吾奉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元前685年,齐国大臣又杀死了齐君公孙无知。这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回齐国做国君。小白从莒国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鲁国派兵送公子纠回齐国,没有成功。后来齐国虽然杀死了公子纠,但是齐桓公还是以此为口实,攻打鲁国,因此发生了长勺之战。

齐国进攻鲁国,是强国欺凌弱国。曹刿看到情势危急,看到那些有权位的人,未必能应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地向鲁庄公子询问,有没有作战的有利条件,自己还参加了战争。

从《左传》的记事来看,曹刿持重而机警,颇有将才。鲁庄公采纳了他的正确的战略见解,终于造成了我国战争史中以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左传》这篇文章,并加以分析。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左传》据说是根据《春秋》叙述当时史实的。《春秋》是鲁国的史记。

两书记每年的事,都是先写出这一年是鲁国哪一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并且称鲁国为“我”,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公”字。例如下句“公将战”的“公”,就是指的鲁庄公。

2、伐:攻伐,讨伐。我,指鲁国。

3、曹刿(gui贵音):有的书上说,曹刿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劫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的曹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4、其:这里指曹刿。肉食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权位的人。间,参与。焉,表示疑问语气。下文“惧有伏焉”的“焉”表示陈述语气,和这里的“焉”有区别。 这两句说,有权位的人自会计划,(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

5、鄙:鄙陋,眼光短浅。

6、乃:副词,于是。

7、何:疑问代词,什么。以,介词,用。文言里疑问句以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条件作战呢?

8、衣食所安:衣食这些来养生的东西。安,“养”的意思,前面加助词“所”,构成“所安”这样一个具有名词性质的词组,在句中充当动词“专”的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