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1984年(第3页)

“可不是,八岁就敢去投机倒把了,这个胆量连普通的大人都没有。”

“哎!也就是胆大心细的人,才能发家啊!”

“行了别羡慕海建了,我们村现在的日子比起周围的大队,不知道好了多少,别人还羡慕我们呢!”

“走走走,赶紧回去,昨天打回来的鱼干还得翻晒几遍……”

有了村里这帮大舌头的妇女同志,宋海建这张告示的内容,不出三日就传遍了整个村子。

村民们已经在心里留下了“宋海建慷慨善良免费借一百平厂房给大队使用”的印象,后期就没那么多不必要的纷争了。

就算有些人因一己私欲,想要颠倒黑白,宋海建有合同在手,再加上村里的大部分证人,这事儿也能说得清楚。

如果他真的那么倒霉,全村人都见钱眼开,把黑的说成白的,那他也只能认命了。

厂房的修建需要半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宋海建专注于捕鱼和去市里送货。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宋海建和市里接货的这个人,也已经熟悉了。

对方是铁路局的一个工作人员。

他接到货后,就会通过自己的关系,托前往沪市的火车上的列车员,将这些货物捎到沪市火车站。

货物到站后,就会有陈家耀安排的人来接走。

层层接力,才能将南方海边小渔村的海产品,给销售到上海、北京、南京等一线城市。

当然,上海临近天津,海产品并不是那么稀罕。

但陈家耀也一直没停止对市场的挖掘。

最近陈家耀已经接触到内陆几个新的城市的渠道。

只要这几个城市的市场打开,宋海建接到的订单必定会成倍数增加。

而铁路局这位同志,从这桩买卖里,也得到了不少好处。

因而他对宋海建也是越来越热情了。

今日宋海建送完货,他竟然主动提出请宋海建吃饭。

之前可都是宋海建请他的。

“那多不好意思啊王哥,应该我请你的。”

王良比宋海建大十几岁,外表看着却比他老了很多,像是他叔叔辈的。

但宋海建一直都喊他王哥。

“那么见外干什么,以前你请我,现在我请你,这不都是应该的吗?”

刚把最后一包货搬进去的王良,拍了拍手笑着说道。

“走吧!”

宋海建便没有推辞了。

人家肯请你吃饭,就不要推来推去的,不好看,也像是不给人面子。

市里现在的饭店开的多了,不再只能去国营饭店吃饭。

但毕竟是个小城市,比不上上海北京那种大城市。

所以饭店里的东西也不多。

“国营饭店吃饭还要票,东西也都是老一套,索性就来这家新开的粥店尝尝了。”

王良带着他走进街角一家小店,同时解释道。

宋海建打量着这家由个体户经营的饭店,脑海中有什么思绪一闪而过,只是太快了他没能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