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葡萄皮 作品

第189章 这书绝对是一部奇作!(第2页)

此刻,朱元璋半眯着眼,脸上的笑意全无,目光中透出阵阵煞气,仿佛实质般向外扩散。

“西门大官人,呵呵,真是好一个西门大官人!”

“一个商人,仅凭家里的些微财富,就能勾结县令、胥吏,甚至拉拢地痞、掮客!”

“未经科举,未得朝廷认可,竟也能为官!”

“坑蒙拐骗,坏事做尽,反倒成了这城里的头面人物!”

“呵呵,好得很!好一个西门大官人!”

朱元璋越看越怒,牙齿都咬得发痒。

在他看来,这绝非宋朝之事。

如今距离宋都多少年了?

这些攀缘附会、东拉西扯的情节,根本写不出来。

所以,这西门大官人,其实是明朝的人。

名字或许不同,或者这些事并非集中于一人身上。

但这样的事情,绝对存在。

还有,这“兰陵笑笑生”在书中暗含的那些讽刺和调侃,只要稍微思考就能明白,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书中的话,他不得不承认,句句切中要害。

有的诙谐,有的委婉,有的粗俗,但无一不是警世良言。

甚至有些内容竟然与他多年来的思考不谋而合,这让他愈发感兴趣。

可以说,他越看就越把这本书当作“乡间故事”来读。

没错,就是乡间故事。

那种由乡间读过书的老夫子,凭借自身见闻撰写的箴言。

借大宋之名,古今结合,实际说的是当朝之事。

这类人通常是乡间郁郁不得志、连个官职都得不到的老夫子。

他们多少有些才华,但更多能力恐怕是没有的。

不过,这种不上不下的文人,朱元璋并不缺,他缺少的是对大明现状的深入了解。

无论他如何揽权、勤政,锦衣卫也遍布天下,但他终究只是困于皇城的一介凡人。

因此,他对突然走红的《梅》最关注的,是书中对大明底层社会的真实描绘。

尽管文中反复提到的是大宋的故事,但朱元璋认定,这说的就是大明。

书中所言,就是**!

想假都不可能!

朱元璋对《梅》的解读,虽然排除了胡大老爷作为幕后作者的可能性,但也间接放松了对《梅》的限制。

实际上,大明周报社的郑先生最近也是忐忑不安。

眼看着书中关于风月的内容越来越吸引人,官场描写也越来越尖锐,郑先生一方面期待报纸销量能再创新高,另一方面又担心朱元璋会突然下令禁止这本书的传播。

朱元璋突发奇想的举措,彻底解决了这本书的后顾之忧。

不过,这个消息还没有传到郑先生这里,所以他并不知情。

实际上,从历史的真实情况看,明朝有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西游记》。

这些书中,《西游记》因为讽刺意味过于明显,曾一度被禁止传播。

若对此毫无反应,岂不是显得朝廷无所作为?因此,《梅》能够顺利发行并获得朱元璋的喜爱,并非什么惊天动地之事。

定下《梅》的规矩后,朱元璋重新拿起手中的报纸翻阅,这时的他只是单纯为了消遣。

带着这样的心态,他无意间看到了一些令人不适的内容。

老实说,即使没有经过胡大老爷这样的老手润色,仅凭《梅》本身的内容,就足以让朱元璋感到震惊了。

特别是那些欲露还羞的描写,让他心潮澎湃。

“这作者想必年轻时没少在青楼勾留。

一篇篇文章读下来,竟让朱元璋萌生了试验的想法。

幸好他内心坚定,意识到有些事终究不妥,于是克制住了冲动。

他感慨道:“果然是奇书,什么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