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葡萄皮 作品

第167章 第二件事,我们计划设立内阁(第2页)

虽然这样说听起来不错,但这两件事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可以说,“位极人臣”这四个字,从前似乎是专为丞相而设。

然而现在,朱元璋不仅将科举改为一年一次,连考试的内容都完全脱离了以往的四书五经。

原本三年一届的科举,需要反复参加多轮,过关斩将后才能获得进士功名。

“咦,阁臣竟然有七人?”

这不仅帮助六部分别补充了可用的人才,还让他们都参与其中,从礼部那里分到了一些功劳。

汤和、徐达二人代表的是勋贵阶层,必须进入内阁。

毕竟,内阁在很多时候代表着皇上的意志,只安排文官岂不是另有深意?

就这样,章善稀里糊涂地加入了内阁。

朱元璋不管儒家是如何传承的,他认为好的就用,认为不合适的就必须改革。

更何况,根据朱元璋刚才的指示,科举要改成一年一次。

经过朱元璋和他胖儿子朱标的长时间商议,最终决定下来。

这不是意味着丞相制虽然被废除了,但换个形式又回来了吗?

这个念头一出,许多人心里都激动起来。

太爽了!

他只是工部尚书,但由于顶级朝臣大量流失,他意外得到了机会。

而且,所有阁臣加起来的权力也不过是原丞相权力的一半。

看似权力受到极大限制,实际上责任也轻了许多。

当然,还有配备的书吏。

对这次考试,大家都觉得挺不错的。

好家伙,科举可是三年才举办一次呢。

这虽然是对他们职权的一种削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也是一种保护吗?

如今,这权力竟然落在了阁臣手里?

他憎恨的是这个职位本身,而非某个具体的人。

他们的职房设在皇宫内,方便随时与朱元璋沟通。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许多人心中不安。

表面上看似新增一项四品职务,但实际上涉及事务繁杂,每个臣子都有过宰辅梦。

朝臣逐渐明白,李善长被杀仅因他担任丞相。

此事若成,参与者必能青史留名。

不久,关于内阁七人名单的讨论在朝堂掀起波澜,尽管非传统“清贵官”,但其品级和地位不容忽视。

七人收到圣旨后立即前往任职之所。

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官员招录考试,章善接到圣旨时差点笑出声。

这些人虽未必擅长其他事务,但对局势洞察清晰,负责文字工作与跑腿。

不少官员因此眼露光芒。

朱元璋解释道,内阁直属皇帝,不受其他衙门管辖。

若有不服从者,会被处以极刑并迅速替换新人。

三司由对应地方官员兼管,众人对此次招考普遍满意,部分原因是未实现的宰辅梦得以以新形式重燃。

此外,七人中有四人为朱元璋的老臣。

这种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的方式令人兴奋,而职责包括审阅奏折、撰写建议及监督六部执行事务,让人惊叹不已。

如今他虽为兼任的内阁大臣,但仍需兼顾工部尚书的事务。

以往内阁的职责繁重,而如今在表面上已经轻松了许多。

要知道,这三项权力在古代属于丞相的范畴。

能参与国家大事,监督六部三司,这样的角色无疑是天子身边的亲信。

然而,大明开国皇帝的做法却令人意外。

不少人不仅知情,甚至直接参与其中,即便非主要负责人也对内情有所了解。

这是皇帝为自己寻找的助力。

所有人都认真聆听朱元璋关于内阁制度的解释。

这件事他们才刚经历。

能在李善长一案后仍立足朝堂的,没有一个是愚蠢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