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第3页)
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几十年也未必能出一个进士!
即便是秀才、举人,加起来的数量也不到一百。
换言之,大明目前所有读书人的总数可能还不到十万人。
相比之下,后世一次全国范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至少是这里的十倍以上。
报考人数多,竞争自然激烈,可供选择的岗位也多。
可如今呢?
几千人报名,首轮筛选后剩下几百人,大约是十选一的比例。
即便如此,还是让众多学子感到畏惧。
但实际上,只要面试不差劲,大多数人最终都能被录取。
毕竟这次放出的职位不少,按胡大人的规划,首轮筛选只是将入围人数增加了五成。
也就是说,三人中有两人可以成功。
但谁又愿意当那个落选的呢?
所以,能争取的自然得争取。
这不,不少考生起了别样的心思,不论是因为自己的考量还是亲友的建议,总之礼部他们是不打算报考了。
胡大老爷的名声在考生中早已如雷贯耳。
巧的是,这种情况下,让礼部头疼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天啊,竟然只有三个人报考礼部?
就算是全部录取,恐怕也远远不够啊!
怎么办?
就在礼部为此发愁的时候,朱元璋正坐在皇宫里查看抄录好的考生试卷。
他不是只看某个部门的,而是让宋利随机抽取。
无论哪个部门的试卷都有,甚至还有落榜者的试卷,他也让宋利取来了。
宋利是个细心的人,还机灵地把答案也带来了。
朱元璋看完两张试卷后,再看旁边的标准答案,满意地点了点头。
“惟庸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看看,事先就把规则制定得清清楚楚,一条条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做对一条加分,做错一条扣分,最后以分数评定高低,嗯,很好!”
宋利听朱元璋感慨时,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在惊叹胡大老爷的能力。
不是谁都能让朱元璋时不时提起几句,然后感叹一番的。
胡大老爷呢,已经不知多少次了?
朱元璋越看这份“标准答案”,心里就越高兴。
往年他没少为科举舞弊案操心。
不说那些泄露题目之类的事,单是判卷就涉及太多复杂问题。
糊名又能怎样?
遣词造句和行文习惯,只要熟悉,一眼就能辨认出是谁写的。
最关键的是,考官尤其主考官一句话就能决定。
没有明确标准,从头到尾都是“我觉得”!
而且你还不能说他不对!
科举舞弊和包庇之类的行为,在考官眼中实则是慧眼识珠。
即便你能发现其中的关系,考官也能依据试卷分析得头头是道。
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多少都有些真才实学。
文章的好坏难以绝对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状况曾令朱元璋苦恼不已。
然而现在有了办法!提前设定标准,是非分明。
朱元璋尝试用这套标准审阅两份来自不同衙门的试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分与原有成绩相差无几。
主要差异在于文笔和字迹的细微调整。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连他这个新手都能得出类似结论,说明临时调派人手阅卷完全可行。
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让他欣喜?
再次审视阅卷标准和试卷后,朱元璋追问:“宋利,胡大老爷那边的情况如何?”
宋利对胡大老爷的事极为上心。
不仅因为朱元璋经常询问,他也知道若总是答不上来后果严重。
所以,尽管常在宫中侍奉,他始终留意胡大老爷的消息,就是为了此刻能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