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葡萄皮 作品

第158章 题目竟然简单得超出预期(第2页)

毕竟即使是刚通过科举的新晋进士,也需在翰林院历练数年。

这些年来看似只是读书写字,实则有心者从未停止学习,唯有如此,日后到其他部门任职时,才能迅速上手,否则即便进入官场,仍免不了被责备。

如今这样的选拔对他们来说十分合理,即便笔试合格,考生还需参加面试,这无疑是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

明白这一点后,官员们对胡大老爷不得不刮目相看,这可不是普通人能想出的办法。

第二天,几位礼部官员重新抄录考题后来到教坊司,却发现胡大老爷直到午间才姗姗来迟。

接过密封的考题,众官员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想多说。

胡大老爷毫不在意,笑着打开考题查看,点头称赞:“不错,很专业,比传统的科举题目强多了。

”听到赞扬,众人松了口气,却没料到胡大老爷随即拿起毛笔开始修改。

他说道:“再补充一点内容,这样会更完善。

”官员们见状,虽有异议也不敢多言,早已习惯了他的风格。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到了胡大老爷并非为了炫耀,而是因为此事由他主导策划,框架和规则皆出自他手,因此他必须亲自把关。

有些名声他可以不要,但有些却必须争取,否则老朱可能会对他有所不满。

胡大老爷可以摆烂、可以躺平,但他不能成为无用之人。

归根结底,关键在于他拥有一些他人不具备的能力。

这才是他能够摆烂、躺平的根本原因。

如果没有能力、没有筹码、没有能让朱元璋始终牵挂不舍的东西,怎能确保老朱不会某天情绪失控?

实际上,这是胡大老爷近几个月在教坊司玩耍时逐渐领悟的道理。

经过反思过去一年多在大明的生活,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过于依赖上辈子对朱元璋的认知来理解这位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否心狠手辣?

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过去的印象使他认为朱元璋虽心狠,但从不胡作非为。

他关心的是朱家的江山稳固、权力掌控以及大明的长久安宁……

为此,他可以毫不顾忌地屠戮上万人,也能对某个长期看不惯的人选择容忍。

这些认知,胡大老爷早已形成。

于是他按照这样的印象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即能避则避,通过自毁名声和断绝关系来保护自己。

这种方式是否有效?

当然有效!

难道没看到朱元璋如今对他愈发信任且态度平和吗?

但在教坊司玩乐期间,看到昔日权贵如今需小心翼翼服侍自己,胡大老爷心中突然警醒。

若朱元璋年老时,因觉得威望过高、身份过重,为了给儿子铺路,一狠心把自己除掉怎么办?

别以为朱元璋做不出这种事,只要权衡利弊后发现对名声影响不大,他会毫不犹豫采取行动。

朱元璋出身贫寒,秉持着务实的价值观,对名声这类虚无缥缈的东西始终保持清醒。

只要能得到实际利益,他从不犹豫。

胡大人却不愿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

他不仅因培育土豆、红薯造福百姓而赢得赞誉,还会时常展示自身才能,这才是他在朝中立足的根本。

若朱元璋希望胖儿子顺利登基,绝不会轻易放弃像胡大人这样有地位、有人脉且无威胁的臣子。

这种形象才是胡大人认为最安全的状态。

正因如此,胡大人在处理事务时总能迅速切换状态。

从目前礼部提交的厚重文件看,他们的工作相当出色,这也证明了胡大人的观点:古人虽见闻有限,但绝不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