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葡萄皮 作品

第131章 你们不好奇我的身份和家世吗(第2页)

这样的人,你也指望他有惟庸一半的能力?再历练十年再说吧!”

朱标闻言苦笑,再看那卷子,也平静了许多。

显然他也意识到,在新科士子中轻易找到堪比胡惟庸这样的顶尖官员实在太难。

与其空想,不如先想想禁海令的事。

“父皇,依儿臣之见,这禁海令还是废除为好!”

“若你将禁海之事记录在皇明实录中,即便后世子孙日后决定开放海禁,也会为此困扰。

“毕竟,不论将来情况如何,一旦开海便是违背祖制。-三`叶·屋, ,首~发¨

“反之,若现在废除禁海令,皇明实录中没有这条记载,后世子孙若执意禁海,仍可施行;若无需禁海,则无需为此忧心。

朱标的言辞显然是从一位未来大明继承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

实际上,他对这本皇明实录感到十分头疼。

有些规定他很赞同,但有些禁令却让他难以接受。

简单来说,你现在执行起来或许顺手,但将来解除时麻烦可不小。

更巧的是,他朱标正是下一任大明皇帝。

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在他身上成为现实。

朱元璋听罢朱标的话,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目光呆滞地望着远处的殿门,许久未开口。

多么迷茫啊!

当初修订皇明实录时,一方面是为了让后人知晓自己的功绩,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对后代的告诫都写入其中。

归根结底,这不过是一种传统父辈希望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后代的行为罢了。

或许他固执、孤僻、倔强,但他的初心无疑是善意的。

然而如今看来,这样的做法反而成了束缚后人的枷锁?

回想起来,这未免有些悲哀。

不过,朱元璋并非个多愁善感之人。

历经刀山火海的他早已没有那些矫情的情绪。

他只是短暂感叹了一下便释然了。

再次审视桌边的大明堪舆全图后,他沉声说道:

“标儿,凡事切忌偏颇。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虽然开放海港有益,但也不能忽视海盗的威胁。

“而且,开放海港并不是皇帝下一道旨意就能立刻决定的事。

“官署、人力、资金、规章制度,这些都需要仔细考量。

“所以,我们可以先尝试开放部分港口,一边观察效果,一边锻炼人手。

“但是那些容易被海盗登陆的地方,还是要保持禁海,必须严加防范。

“我大明的百姓怎能容忍外族肆意杀戮?!”

朱标听后重重点头。

显然,父亲的这项政策正中他的下怀。

其实,他本来也想劝父亲不要凡事都这么冲动。

父亲的性格比他急躁得多。

现在父亲自己想清楚了,那是再好不过。

父子商议之后,此事便定了下来。

因此,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当场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然而,李善长听到这话,却感到心惊胆战。

这是出了什么状况?

他是当朝**啊!

辅佐君主治理百姓本就是他的职责。

但现在,朱元璋的政策已经出台,而他不仅没参与讨论,甚至一点消息都没得到。

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是否尴尬的问题,而是让人感到背后发凉。

这是朱元璋对相权的试探吗?

还是他对李善长有别的不满?

亦或是朱元璋另有计划,不想让他知晓?

无论如何,李善长不能再坐视不理。

于是,他在开海这件事上决心争取存在感。

他二话不说跳出队列,在满朝文武的震惊目光中,直言反对朱元璋解除部分港口海禁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