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收服毛承禄
于是就写了一封劝降信,毛承禄将军台鉴:自将军随毛文龙旧部举事以来,胶东之地烽火连天,百姓生灵涂炭,此非将军初心,亦非大明社稷之福。今我大军压境,兵甲十万,旌旗蔽日,战船连樯,平叛之势已如泰山压卵,不可逆转。将军虽勇,麾下之众不过乌合,困守栖霞孤城,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如笼中之鸟、釜底游鱼,覆灭只在旦夕之间。
想将军之父毛文龙,镇守皮岛,屡立战功,本是朝廷倚重之臣。然其恃功自傲,终遭国法处置,此乃天下公论。将军身为义子,不思继承父志,报效朝廷,反而铤而走险,与叛党勾结,陷万千军民于水火,此不忠不孝不义之举,岂不令天下人耻笑?
今朝廷仁德,不忍见胶东百姓再遭兵燹,亦念将军先辈之功,特命我等前来劝降。若将军迷途知返,率部归降,朝廷必赦将军之罪,既往不咎,仍可保将军荣华富贵,封妻荫子。若执迷不悟,负隅顽抗,大军一旦攻城,玉石俱焚,将军将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毛氏一门亦将永无翻身之日。
望将军审时度势,早做决断,莫待城破之时,悔之晚矣。将军若降,可即刻修书来报,我军当派使者接应,保将军周全。若有疑虑,亦可遣亲信前来面议,我等必以诚相待。
切切此布,静候佳音。
火神军:杨兴旺
崇祯五年六月八日
为了表示诚意,把李九成的尸体兵器都放在马上,连同写好的劝降信,让一个胆大的兵卒送到城门口,再说毛承禄看到李九成被打死,有一次感到了火神军的凶残,当接到李九成的尸体和劝降信,立即召集手下部将军议,如今朝廷大军围攻东江军,栖霞城是等不到援军了,见识过火神军的攻城手段,也没有信心守住栖霞城,想跑又不敢跑,火神军的骑兵一直在外面溜达,毛承禄看手下没有一个要坚持守城的,也就下了投降的决心,投降也要商量如何投降,首先要要求保留编制,不能被打散,想来想去也就这一个要求,于是就回了一封同意投降书,火神军杨将军阁下钧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