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凌 作品

第22章 烛光里的暖(三)(第2页)

秦观山看着碗里的茄子,又看看儿子低垂的侧脸,沉默了片刻。然后,他再次拿起勺子,将那茄子送入口中。这一次,他咀嚼得很慢,很慢,仿佛在品味着某种失而复得的滋味。

夕阳西沉,将天边染成了温暖的橘红,也把堂屋里的光线染得柔和而朦胧。宾客们陆续告辞,带着满心的暖意和祝福。院门口,秦志远和晓晓一一送别。

“志远啊,好好照顾老爷子!有啥需要帮忙的,吱一声!”

“晓晓辛苦啦!这寿宴办得真好!”

“秦老,您好好歇着,改天我们再来看您!”

声声叮咛,句句关切,在暮色四合的小院里回荡,余温袅袅。

送走最后一位客人,院子里安静下来。夕阳的余晖透过枣树的枝桠,在地上投下长长的、斑驳的影子。秦观山依旧坐在堂屋门口的藤椅上,腿上盖着那条驼色毯子。小海玩累了,蜷在晓晓怀里,小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

秦志远搬了个小凳子,轻轻坐在父亲身边。父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院子里那渐渐暗淡下来的光线。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暖意的宁静,在暮色中弥漫开来。

过了许久,秦志远才轻轻开口,声音低沉而平静,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安宁:“爸,天快黑了,外头凉,我扶您回屋歇着吧?”

秦观山没有立刻回答。他依旧望着院子里那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枣树,在暮色中沉默地伫立着。夕阳最后的金光,勾勒着他清癯而平静的侧影。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极其缓慢地转过头,目光落在儿子脸上。那目光里没有了白天的激动和泪光,只剩下一种深潭般的平静和……一种近乎洞悉的了然。

他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抬起一只枯瘦的手,极其缓慢地、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轻轻地、轻轻地,覆在了秦志远放在膝盖上的手背上。

那只手冰凉,枯瘦,布满老年斑和凸起的青筋,像一段历经风霜的老树根。然而,当它覆在秦志远温热的手背上时,传递过来的,却是一种沉甸甸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暖意。那暖意并非来自体温,而是源自更深的地方,源自血脉,源自这无声的触碰里所包含的一切——理解、宽慰、释然,以及那历经沧桑后沉淀下的、对命运最平和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