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381章 解决问题要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第2页)

二、君臣佐使: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君药治主病,臣药助君药,佐药消副作用,使药引经报使。解决问题亦需如此:单一措施难以根除根源,唯有构建“核心策略+支撑措施+补充方案+执行保障”的系统体系,才能让解决方案落地见效、长治久安。

(一)君药:锁定核心矛盾,打出关键拳

君药是方剂的核心,针对问题的根本病因。解决问题的“君药”,必须直击根源矛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在企业转型中,“君药”往往是对核心业务或底层逻辑的重构。

亚马逊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面临“亏损扩大”的危机。表面看是“扩张过快”,但贝佐斯通过分析发现,根源是“用户复购率不足”——低价策略能吸引新用户,却留不住老用户。于是亚马逊将“提升用户体验”定为“君药”,推出prime会员服务:支付年费即可享受免费加急配送、流媒体服务等权益。这一核心策略直击“复购率”根源,会员用户年均消费额是非会员的2.5倍,不仅扭转亏损,更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用户粘性。贝佐斯曾说:“我们永远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因为用户会替我们惩罚竞争对手。”“君药”的关键,是聚焦“根源矛盾”,拒绝“撒胡椒面”式的分散用力。

(二)臣药:强化核心支撑,筑牢基础盘

臣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解决次要矛盾。在问题解决体系中,“臣药”是支撑核心策略落地的关键措施,确保“君药”不沦为空中楼阁。

华为在研发领域推行“压强原则”(君药: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时,同步配套了“人才梯队建设”作为臣药。任正非深知:技术突破的根源是人才,没有持续的人才供给,“压强原则”就是无源之水。于是华为建立“天才少年计划”“内部技术认证体系”“全球研发中心布局”等支撑措施,每年投入营收的15%以上用于研发,同时将70%以上的研发费用投入人才培养。这种“君药定方向,臣药筑根基”的搭配,让华为在5g、芯片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正如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所言:“技术突破是果,人才体系是因,因果循环才能生生不息。”

(三)佐药:弥补策略短板,消除副作用

佐药既能辅助君臣药增效,又能消除其潜在副作用。任何解决方案都有局限性,“佐药”的作用是查漏补缺,让系统更具韧性。

星巴克在推行“快速扩张”战略(君药:抢占市场份额)时,曾出现“服务质量下降”的副作用——门店增多导致标准化难度加大,员工培训跟不上扩张速度。于是星巴克推出“伙伴成长计划”作为佐药:为员工提供从咖啡师到店长的阶梯式培训,设置“服务体验官”岗位专门收集顾客反馈,甚至将员工满意度与店长考核挂钩。这一补充措施既保障了扩张速度,又守住了“第三空间”的核心体验,正如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所言:“扩张是手段,体验是目的,佐药的价值就在于让手段不偏离目的。”

(四)使药:打通执行链路,确保达病灶

使药引导药力到达病灶,在解决方案中是“执行保障机制”,确保策略从纸面落到实地。

稻盛和夫在拯救日航时,提出“阿米巴经营”(君药:划小经营单元,激发全员活力),但他深知:没有执行机制,再好的理念也只是空谈。于是他设计了“经营会计报表”作为使药——每个阿米巴单元每天更新收支数据,员工能实时看到自己的工作对利润的影响;同时建立“晨会制度”,各单元负责人汇报数据、分析问题。这种“数据可视化+高频沟通”的执行机制,让“阿米巴经营”在日航快速落地,仅用一年就让破产企业实现盈利。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写道:“理念是种子,机制是土壤,没有土壤,种子永远长不成大树。”

“君臣佐使”的智慧,在于让解决方案从“单一措施”升级为“系统工程”。它提醒我们:解决问题不能依赖“一招鲜”,而要像中医配伍一样,既有主攻方向,又有支撑保障,既防副作用,又保执行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解决方案真正触达根源,实现“标本兼治”。

三、经典为鉴:穿透千年的根源思维

人类对“找根源”的探索从未停歇,从先秦诸子到现代管理思想,无数经典智慧都在强调“溯本求源”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是理论支撑,更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

(一)东方智慧:从“格物致知”到“固本培元”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思想揭示了问题解决的本质:先分清本末终始,再按规律行事。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时,没有急着调兵遣将,而是先分析叛乱根源——宁王朱宸濠的野心源于朝廷对藩王监管的松弛。于是他一边虚张声势拖延时间,一边暗中策反宁王部下,最终以少胜多。王阳明的“心学”强调“格物致知”,正是要求在解决问题前先穷尽事物本质。

《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将“找根源”的境界分为三层:最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发生前消除隐患,中等医生在疾病初期及时干预,普通医生在疾病爆发后治疗症状。这种思维在商业中同样适用:优秀的企业做预防,平庸的企业做应对。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本质是“治未病”——通过让每个员工对接用户需求,实时解决问题,避免小矛盾积累成大危机。张瑞敏曾说:“企业最大的风险是看不见的风险,解决风险的最好方式是让风险在萌芽时被发现。”

(二)西方哲思:从“因果链”到“系统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四因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只有找到这四因,才能真正理解事物。这种因果思维被现代管理学继承,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系统思考”,强调“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方案”,正是提醒人们要看到问题背后的因果链条。

戴明博士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本质是“根源思维”的闭环:通过“检查”环节分析结果与目标的偏差,找到执行中的根源问题,再通过“处理”环节优化流程,形成持续改进的循环。丰田将pdCA循环与“5why分析法”结合,创造出“持续改善”(kaizen)文化,让每个员工都成为问题根源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正如戴明所言:“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从根源上构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