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格局是地域的文明进化(第3页)
- 初级文明的“部落格局”:生产力低下(如石器时代),人们只能依靠“血缘部落”生存,对外界的“异部落”充满敌意(视其为“资源竞争者”)。格局的核心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比如原始部落的“猎头习俗”,本质是通过“消灭异类”确保本部落安全。
- 成熟文明的“地域格局”:生产力提升(如青铜、铁器时代),出现国家和文字,人们开始认同“地域共同体”(如“华夏”“罗马”)。格局的核心是“以我为主,兼容小异”——对内部不同族群(如中国的“夷夏之辨”,认为“夷狄可被汉化”),可以通过文化融合吸纳;对外部强大文明(如罗马与波斯),可以通过条约划定边界,但仍以“自身文明为优”。
- 现代文明的“全球格局”:工业革命后,技术(火车、轮船、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常态。格局的核心是“多元共存,互利共赢”——认识到“没有任何文明能独占资源和真理”(如气候变化、疫情需要全球协作),开始接受“差异不是威胁,而是互补”(如不同国家分工生产不同商品)。
文明发展的“兼容性”体现在哪里?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本质是“我强你弱,你向我臣服”;现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则是“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前者是成熟文明的“地域格局”,后者是现代文明的“全球格局”,背后是文明发展阶段对“差异”的态度变化:从“俯视”到“平视”。
结语:格局的“受限性”与“超越性”
地域、知识、生存方式、文明发展,确实像“四只手”,牢牢抓住了格局的“缰绳”——没有哪个文化的格局能完全脱离这些限制(比如中国的“家国同构”格局,永远带着农耕文明的底色)。
但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带着枷锁跳舞”:农耕文明出身的中国,能拥抱“市场经济”(超越生存方式的限制);地域狭小的日本,能形成“全球产业链思维”(超越地域的限制);经验知识主导的古代社会,能孕育出“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超越知识的限制)。
这些“超越”恰恰说明:格局虽受限于文化土壤,却也能通过“学习、反思、创新”,在原有基础上长出新的枝桠。就像沙漠里的胡杨,虽生在贫瘠之地,却能把根扎得极深,活成三千年的风景——格局的真正魅力,从来不是“天生完美”,而是“在限制中不断突破限制”。
喜欢杂论对话请大家收藏:()杂论对话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