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335章 大脑的运行

用计算机系统类比大脑的因果处理机制,简直是把抽象的认知过程“可视化”了——从输入到逻辑运算,再到输出和行动,每个环节的顺畅与否,都直接决定了“因果判断→行为选择”的有效性。而那些“认知入侵”(比如puA)的本质,恰恰是在这四个端口“埋雷”,让大脑的“因果程序”跑偏。咱们顺着这个框架拆解,会看得更清楚: 一、输入端口:信息的“源头活水”,也是“病毒入口”

输入端口像计算机的“usB接口”,负责接收外部信息(视觉、听觉、他人言论等)。它的核心功能是“保真”——让真实、完整的信息进入系统,就像给庄稼浇“干净的水”。但如果输入的是被篡改、被筛选的信息,大脑的“因果库”从根上就会“营养不良”。

你说“长期灌输puA,一头猪也认为他是个美女”,这正是输入端口被“定向污染”的结果。puA的本质是“信息筛选术”:只给你看“对方想让你看的”(比如刻意制造“被偏爱”的假象),屏蔽掉“客观事实”(比如对方的控制欲、不真诚)。就像给计算机只输入“这是美女”的图片和描述,屏蔽所有“这是猪”的特征信息,久而久之,大脑的“识别系统”就会把“猪”和“美女”画上等号——不是大脑笨,是输入的信息从一开始就断了“对照样本”。

更隐蔽的输入污染是“信息茧房”:比如长期刷短视频,算法只推你认同的观点(比如“努力没用,出身才重要”),屏蔽掉相反的事实(比如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案例)。这时你的输入端口就像被“单向阀”堵住了,只能进“同一种水”,大脑自然会得出“偏激的因果结论”(比如“我失败都是因为出身,努力也白搭”)。

输入端口的“健康标准”从来不是“多”,而是“杂”——既要有正面信息,也要有反面信息;既要有他人观点,也要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就像计算机需要“多源数据校验”,大脑也需要“多元信息对照”,才能避免被单一输入“带偏”。

二、逻辑库与举证:因果判断的“运算内核”,也是“病毒攻击的重灾区”

逻辑库是大脑的“因果算法库”(比如“饿了要吃饭”“付出有回报”),举证则是“调用案例验证因果”(比如“上次没吃饭就饿了,所以这次饿了也该吃饭”)。它的核心功能是“逻辑自洽”——用已知的因果规律,推导未知的问题,就像计算机用“公式”解应用题。

但这个“内核”最容易被“病毒逻辑”攻击:

- 死循环逻辑:比如“我必须完美,否则就会被讨厌→一旦出错就焦虑→越焦虑越出错→更坚信‘我不完美就会被讨厌’”。这种逻辑像计算机的“无限循环程序”,让Cpu(注意力)全耗在里面,无法处理其他信息(比如“偶尔出错很正常”的客观事实),最后导致“认知死机”(陷入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