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332章 如果如因如因果(第2页)

佛教中,“如因”是“观身”的延伸:观身是觉察“身心现象的当下呈现”,“如因”是追溯“这个呈现的来龙去脉”。就像医生看病,先观察症状(观身),再找病因(如因)——不找到真实的“因”,任何治疗都是盲目的;不“如”实地看“因”,任何改变都是表面的。

三、“如因果”:认知的“整体性”与“自由的起点”

“因果”不是简单的“种善因得善果”的线性公式,而是“因缘聚合”的复杂网络——每一个“果”都是无数“因”(主因、助缘、环境、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因”与“果”本身也在相互转化(此时的果,是彼时的因;此时的因,又会成为未来的果)。

“如因果”,就是如实观照这种“动态的、互联的规律”:

- 不执着“宿命论”(认为因果是固定的“命运”,否定当下的选择权)——比如“我出身不好,这辈子注定失败”,这是对因果的僵化解读:出身是“过去的因”,但当下的选择(新的因)可以改变轨迹。

- 不执着“功利心”(把因果当“交易”,行善只为求回报)——比如“我拜佛了,就该没病”,这是忽略了“因果的复杂性”:健康不仅靠行善,还需饮食、作息等助缘,执着“交易式因果”,反而会因“没回报”而失望。

- 而是理解“因果是‘缘起性空’的显化”:所有“因”和“果”都是暂时的、依赖条件的(缘起),没有永恒不变的“因果实体”(性空)。这种认知能让人在“种因”时保持清醒(不执着结果),在“受果”时保持坦然(不抱怨抗拒)——就像农民种地,知道“播种(因)+施肥浇水(缘)会结果”,但不会强求“今天播种明天收获”,这就是“如因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