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216章 第一性原理浅解(第2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玥(调出量子计算模型图):“这种思维在科学史上反复出现。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没被牛顿力学束缚,而是问‘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什么?’最终提出光速不变原理。这就像居里夫人提炼镭元素:别人从矿石中找已知元素,她却追问‘放射性的本质是什么?’最终发现新元素。我在实验室训练新人时,要求他们每天问三个‘为什么’:‘为什么用这种激光波长?’‘为什么这个算法迭代100次?’‘为什么样本要放在4c?’很多时候,第3个‘为什么’就会触达原理层。就像拆解魔方,新手学公式,高手懂‘每个色块移动的空间变换群’——原理懂了,公式自己就能推导出来。” 三、破局心法:如何穿越“类比陷阱”抵达本质

苏哲(语气转为审慎):“但第一性原理常被误解为‘否定一切经验’,如何避免陷入‘为颠覆而颠覆’的误区?”

陈曦(滑动着芯片检测数据):“去年我们差点投错一家基因编辑公司,他们宣称‘颠覆Crispr技术’,但深入研究发现,他们只是把Cas9蛋白换了个载体,本质原理没变。这让我想起历史上的永动机骗局——很多人没搞懂‘能量守恒定律’,就想发明违背原理的机器。第一性原理不是否定经验,而是检验经验的‘原理合法性’。就像中医的经络理论,有人说‘解剖学看不到经络’,但如果追问‘经络的本质是能量传导还是神经体液网络?’就会发现针刺穴位对下丘脑的调节作用,这才是需要研究的原理层。我们投的另一家公司,优化传统pCr技术时,没推翻整个体系,而是问‘聚合酶链式反应的限速步骤是什么?’结果发现是变性温度的升降速率,他们发明了脉冲式加热模块,检测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15分钟。”

林墨(展示古建筑结构图):“在建筑领域,最危险的是‘形式模仿’。有些设计师照搬古罗马拱券,却不懂拱券的本质是‘石材的受压特性’,用混凝土模仿时偷工减料,结果坍塌。这就像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代代木体育馆,他没模仿传统神社的屋顶,而是研究‘悬索结构如何实现大跨度’,最终用钢缆编织出像神社屋檐一样轻盈的屋顶。我们设计‘数字四合院’时,没复制青砖灰瓦,而是问‘四合院的本质是围合式空间带来的邻里关系,在高楼里如何实现?’最后用空中庭院和共享厨房,重构了现代邻里的社交节点。第一性原理要求‘形式追随原理’,而非‘形式追随形式’,就像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到简体字,变的是笔画,不变的是‘象形表意’的造字原理。”

李昂(举起钥匙扣指向窗外的电动车):“特斯拉刚做电动车时,很多车企嘲笑‘电池成本降不下来’,因为他们用‘汽油车思维’计算:电池组=原材料成本+组装成本。但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拆解:‘电池的本质是钴、镍、铝等材料的化学组合,为什么要从供应商买成品?’他直接从矿场买原材料,自己研发电池管理系统,成本果然暴跌。这说明第一性原理需要‘成本溯源’——很多时候,行业默认的‘成本结构’是经验堆砌的,而非原理决定的。就像传统车企认为‘电动车必须用变速箱’,但电动机的扭矩特性不需要变速,去掉变速箱不仅省成本,还提高效率。破局的关键是把‘供应商提供的组件’拆解成‘基本元素的组合’,就像把电脑整机拆解成芯片、电容、电阻,自己重新组装可能更优。”

四、思维体操:普通人如何训练“第一性原理”肌肉

苏哲(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最后请各位给职场人一些实操建议,如何从零开始培养这种思维?”

周玥(调出大脑神经网络图):“我实验室有套‘三步拆解法’:第一步,把问题定义到‘无法再分’的单元。比如‘如何提高会议效率’,不能停留在‘少开会’,要拆解成‘会议的本质是信息同步与决策,信息同步可以用文档,决策需要明确议程’。第二步,用‘物理学视角’看待问题:不管是团队管理还是产品设计,都问‘这里面的作用力是什么?’比如团队内耗的本质是‘目标不一致导致的能量损耗’。第三步,用‘反共识提问’挑战假设:‘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去年我们组优化实验流程,问‘为什么样本必须在室温平衡30分钟?’结果发现只是十年前某篇论文的建议,实际5分钟就足够。这套方法就像健身中的‘深蹲’,看似基础,却能锻炼核心思维肌肉。”

陈曦(展示投资决策思维导图):“我的‘五why追问法’更适合商业场景。比如‘为什么这款App留存率低?’第一层:用户觉得功能复杂。第二层:因为功能堆砌太多。第三层:产品经理想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第四层:缺乏用户分群思维。第五层:本质是没理解‘工具类App的核心是解决单一高频痛点’。就像丰田生产线上,机器停机时工人必须问五个为什么,直到找到根本原因。我见过最有效的案例是某餐厅解决‘顾客抱怨上菜慢’:第一层:厨师忙不过来。第二层:备菜流程混乱。第三层:食材切配没标准化。第四层:缺乏动线设计。第五层:本质是厨房布局违背‘食材流动最短路径’原理,重新设计后上菜速度提升40%。追问时要注意:不能问成‘为什么你没做好’,而是‘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