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178章 主动收入论(第2页)

"近代张謇放弃官位投身商界,创办大生纱厂,主张'实业救国',虽然屡次经历风险,最终成为一代楷模。这些人都是以主动作为,兼济天下。西方也有典范: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不仅是画家,更是工程师、科学家,以多元才能服务社会,他在手稿中写道:'劳动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这句话与《朱子家训》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多么相似!

"又听说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年过九旬仍每天捏制寿司,说'至善的技艺,需要毕生精进'。这与《庄子》中'庖丁解牛,超越技术而达到道的境界',都在说明主动劳作可以达到极高境界,并非仅仅为了谋生。"

陈翁说:"我曾读过《颜氏家训》,里面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如今看到世上的纨绔子弟,依仗父祖的产业坐吃山空,最终败落;而寒门子弟凭借一技之长,勤劳营生,反而获得长久安稳。这难道不是主动收入的德行吗?"

李生回应道:"老先生说到这里,正合西方谚语'天助自助者'。罗马帝国时期,老加图着《农业志》,详细记载农耕方法,说'土地不会说谎',这与《齐民要术》中'顺应天时,衡量地利,就会用力少而成功多',都重视主动耕耘。如今德国'工业4.0'的工匠精神,追溯源头来自中世纪的行会制度,学徒需要十年苦学才能成为大师,这也是主动精进的明证。"

第三章·辩疑解惑:主动收入的正见

陈翁皱眉说:"但世上有这样的疑问:有人说主动收入需要终日劳累,不如被动收入安逸;有人说科技日益进步,机器人将代替人力,主动劳作将会荒废。这些说法对吗?"

李生正色道:"这是大错特错。先解第一个疑问:《论语》记载'孔子说:'整天吃饱饭,什么心思也不用,很难有出息啊!''人如果不从事劳作,与草木有什么区别?从前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闲暇是为了践行美德',但闲暇的基础,正在于主动创造。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言'未来每人每周工作15小时',但如今的知识工作者,反而以主动创新为乐,因为劳作已不再是苦役,而是实现自我的途径。

"再解科技的疑问:《周易·系辞》说'事物发展到尽头就会变革,变革就能通达'。工业革命时期,卢德运动毁坏机器来抵抗失业,但最终明白科技不是消灭劳作,而是革新劳作的形式。如今的程序员、数据分析师,虽然不使用农具,但以脑力主动创造,收入之丰厚、影响之巨大,超过往昔。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其核心就在于'把职业当作天职',这个天职不是强迫,而是主动奉献。

"还有一层深意:主动收入的'主动',不仅指身体的行动,更在于心智的主动。《荀子·劝学》说:'不登高山,不知天有多高;不临深溪,不知地有多厚。'人如果不主动求知、主动实践,即使坐拥千金,也如同盲人骑象。如今的退休老者,有的开馆授徒,有的着书立说,有的参与社区服务,都以主动作为让晚年焕发光彩,这不是'老当益壮,哪能在白发时改变心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