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171章 格局

——癸酉年暮春于大学东阁四方学者对话录

一、对话缘起:学人的困惑

场景:大学东阁内,古柏掩映,博古架上陈列着《四库全书》与西洋译本。新科进士李生手持书卷请教,对面坐着西洋博士、史官、禅门长老与稷下祭酒四位学者。

李生(拱手行礼):晚生听闻“见贤思齐”,但近年治学,或困于经典,或迷于新说,始终难以拓展眼界与格局。想请教诸位先生:为何说“见过卓越的事物,才能快速成长”?

西洋博士(轻抚书卷微笑):西方哲人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这与《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的观点不谋而合。我曾考察剑桥大学的实验,发现观赏文艺复兴真迹的人,其海马体神经突触的增生速率比常人高百分之三十,这正是“见好速长”的生理证据。

史官(按剑而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商汤见野外张网四面,祝祷说:‘从天下四方都进入我的网中。’汤说:‘唉,这太绝了!’于是撤去三面网。”这是成汤的格局,因见网开三面而拓展仁心,最终得天下。近代史家汤因比论述文明演进时,提出“挑战与回应”机制,正需广泛了解他族文明以催生新机遇。

禅门长老(点燃一炷香):《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眼界未开的人,如同井蛙观天,把一隅当作全部。从前达摩面壁九年,观天地万象而领悟禅宗,这难道不是“见过卓越”的体现吗?西方荣格学派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也需要遍历文化符号才能唤醒自性。

稷下祭酒(击缶而歌):《管子·霸言》说:“争强之国,必先争谋,其次争交,其次争力。”谋略与外交的能力,都源于广泛的见识。从前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因遍历诸侯而明了合纵之术;如今麦肯锡咨询每立奇策,必定研究全球百业案例,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二、西洋博士:认知拓展的科学依据

李生:博士所说的神经突触增生,能否详细论述?

西洋博士: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曾研究海兔神经,发现经验可重塑神经元连接。我们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监测,发现观赏罗浮宫藏品的人,其大脑右半球梭状回面孔区活跃度提升百分之四十五,该区域正与审美认知相关。哈佛商学院研究也显示,跨国轮岗管理者的决策质量比本土任职者高百分之二十六,皆因眼界广而偏见少。

稷下祭酒(拍手称善):这与《荀子·劝学》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如出一辙。齐威王设立稷下学宫,汇聚天下贤士,故能“战胜于朝廷”。如今硅谷的创新,多源于移民文化交融,如乔布斯将禅宗与极简设计融合,这也是“见过卓越”的验证。

禅门长老:西方完形心理学所说的“格式塔”,需要整体认知才能破执。从前赵州从谂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如今参禅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三境之说,正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论中的“同化-顺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