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165章 不要盲目的突破认知边界(第2页)

西方航海史上的"大航海陷阱"同样警示后人。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设立航海学校,规定船员必须研习天文学、气象学三年方可出海,而同时期西班牙某些冒险家盲目出海,多因不懂洋流规律葬身鱼腹。英国历史学家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分析:"文明的进步不是盲目扩张的结果,而是认知边界与探索欲望的平衡。"更深刻的案例是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他在提出量子理论后,曾告诫学生:"科学真理的接受,从来不是通过说服对手、让他们领悟,而是因为对手最终死去,熟悉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科学哲学导论》)

当代商业案例更发人深省。某共享单车创始人在融资时宣称"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交通",却不懂城市管理与运维成本,盲目扩张至百城,最终破产清算。其投资人在复盘时说:"他跨过了互联网运营的认知边界,却没进入线下运维的认知疆域,就像试图用油画技法画水墨画。"(《大败局3》)心理学中的"邓宁-克鲁格效应"亦印证此理:能力欠缺者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而真正的专家却更清楚认知的边界。(邓宁、克鲁格《无能而不自知》)

三、破界之道:在深耕中自然拓展

"先生,"小张若有所思,"若认知边界不可盲目超越,那如何实现真正的突破?"

先生取来砚台磨墨道:"你看这墨,须得墨锭与砚台长期研磨,方得浓汁。北宋沈括为写《梦溪笔谈》,遍历南北,考察磁石指南、毕昇活字,其言曰:'余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梦溪笔谈》)此乃在深耕中自然拓展认知。清代学者戴震十岁读《大学章句》,问师:'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戴东原先生年谱》)

西方科学史上的"破界"典范,当推达芬奇。他先深耕绘画,发现"线性透视法"需要精确的数学计算,遂钻研几何学;为画好人体,又解剖尸体研究肌肉骨骼,最终在美术、医学、工程学之间建立认知通道。其笔记中写道:"学习科学需要从一个领域深入,直到触碰到相邻领域的边界,这时边界会自然消融。"(《达·芬奇笔记》)更典型的是爱因斯坦,在提出狭义相对论后,发现无法解释引力问题,遂用十年时间苦研黎曼几何,最终建立广义相对论,他在给索洛文的信中说:"我不是跨界,而是发现原有认知边界外,藏着更广阔的真理海洋。"(《爱因斯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