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164章 背书和消费(第3页)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时间管理四象限",若套用于财务,当是:消费属于"紧急但不重要",投资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真正的智者会在两者间建立动态平衡。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住普通公寓、开国产车,却斥资百亿创办"盛和塾"培养企业家,他说:"钱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用在物质上是消费,用在精神上是投资,用在他人身上是布施。"(《活法》)

更令人深思的是犹太民族的理财智慧。他们有句谚语:"变卖所有财产,去买一本书;因为书里有智慧,智慧里有一切财产。"据统计,犹太人年均阅读量64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而他们的奢侈品消费占比不足3%。这种"低物欲+高智投"的模式,让仅占世界人口0.2%的犹太人,获得了22%的诺贝尔奖。

终章:生命货币的终极兑换

小李听罢,起身长揖:"先生以古今中外之事,解我消费与投资之惑,乃知真正的富有,是物质的简素与精神的丰盈同频共振。但今之青年常陷入'即时满足'陷阱,如何破局?"

先生指窗外春树道:"你看这树,春日抽芽时不见其长,秋后却已粗过盈握。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非一日可成;敦煌莫高窟的营建,历经十一个朝代;eve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was not built in a day.(即使中国长城,也非一日建成)"

"记住三句话:"先生展纸挥毫,写下三行字——

1. 消费如剪灯花,愈简愈明;投资如织丝锦,愈积愈厚。(化用《小窗幽记》)

2. 当你想买奢侈品时,问自己:这钱能换多少小时的学习?(巴菲特口头禅变体)

3. 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一世的机会。(非洲谚语改编)

"清末状元张謇有句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先生将字条递给小李,"所谓'一比一',不是机械的数字对等,而是让每一笔支出都成为生命的注脚——少买一件衣服,可能多懂一个定理;省下一顿大餐,或许能遍历一段文明。当你老时回望,会发现那些你没买的包袋早已过时,而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成了照亮晚年的星河。"

是夜,小李携先生手札归,途中见便利店灯火通明,橱窗里陈列着新款球鞋,标价两千八百元。他摸了摸口袋里刚买的《全球通史》,忽然想起先生说的"生命货币"——有人用时间换物质,有人用物质换时间,而智者,始终在做时间与智识的复利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