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164章 背书和消费(第2页)

先生展卷示之:"你看《战国策》中'苏秦引锥刺股',游说诸侯失败后,'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终佩六国相印。此乃最早的'知识改变命运'案例。清代名臣曾国藩家世耕读,青年时变卖衣物购《二十三史》,立誓'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其《家书》云:'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西方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堪称"行走的图书馆",其合伙人巴菲特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查理更是如此。"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格栅理论":"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将它们融会贯通。"更令人惊叹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为学解剖学,竟偷偷解剖三十余具尸体,手稿中既有《维特鲁威人》这样的美学巅峰,也有飞行器、起重机等超前设计,他在笔记中写道:"学习永远不晚。"(《达·芬奇笔记》)

当代案例更触目惊心。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963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放弃北京优渥生活,扎根大漠四十载,住土屋、喝咸水,却将一生积蓄投入敦煌数字化工程,让千年壁画通过4k技术重现光彩。她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说:"物质的享受是暂时的,而你为文明做的事,会永远留在世上。"还有"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南仁东,为选台址踏遍贵州大山,住工棚吃泡面,却舍得花两千万美元进口反射面索网,他说:"科学投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而刀刃就是人类的认知边界。"(南仁东访谈录)

小李又问:"今有'知识付费'热潮,动辄千元课程,是否皆为有效投资?"

先生正色道:"《荀子·劝学》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投资智识当如农夫耕田,贵在深耕而非广种。民国学者钱钟书在牛津大学时,每日泡图书馆十二小时,将牛津博德利图书馆的藏书读了个遍,连走廊里的冷僻书籍也不放过,终成《管锥编》这样的学术巨着。当代学者李敬泽曾言:'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探险,你不知道下一本书会带你到哪里,但每一次探险都在拓展你精神的疆域。'"(《会饮记》)

三、一比一法则:生命账本的黄金等式

"先生,"小李若有所思,"您说消费最少与背书投资要'一比一',这比例有何深意?"

先生取来算盘拨弄道:"你看这算盘,上珠代表消费,下珠代表投资,缺一则无法运算。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此中'俭'与'能'的平衡,正是一比一的雏形。西方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理论亦印证此理:你每花一元钱买奢侈品,就失去了用这一元钱买一本书、听一堂课的可能。"(萨缪尔森《经济学》)

近代案例最具说服力。梁启超家徒四壁时,仍坚持为子女订阅《新民丛报》等进步刊物,长子梁思成留学美国时,他写信叮嘱:"你学建筑学,必要懂美学、历史学,所以每月工资除伙食外,至少要拿出十分之一买艺术史、建筑史的书。"(《梁启超家书》)结果梁家九子皆成栋梁,此乃"消费极简+智识投资"的完美范例。反观晚清户部尚书立山,富可敌国,却将钱财尽耗于收藏翡翠玛瑙,八国联军侵华时,其万贯家财被洗劫一空,自己也被砍头,时人叹曰:"纵有千箱珠宝,不如一卷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