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153章 顺势而变(第2页)

“反观宣德年间,我的一位同行死守‘瓷器必定昂贵’的看法,万历年间海运大开,西洋瓷器涌入,他仍不肯转售本土瓷器,最终破产。《史记·货殖列传》说‘物价贵到极点就会下跌,贱到极点就会上涨’,这不仅是价格的变化,更是事物终始的规律。如今如果见到某货物尚处‘幼苗期’(初入市场),应当像栽种枣苗一样:先稳固渠道(就像陶朱公说‘务必保证货物完好,不使资金停滞’),再等待时机变化。去年我见岭南新出现‘番椒’(辣椒),知道其味道辛辣必定风行天下,已派人收购种子育苗,等后年推广种植,这就是‘见微知着,根据终局来端正开始’。”

第三章 赵老论史鉴:以兴亡之果,明更化之要

“诸位谈农事、论商道,应当贯通古今变化。从前秦孝公时,商鞅见‘周王室衰微,诸侯以武力相争’,知道‘强国必定需要变法’是必然结果,于是制定‘垦草令’:废除井田制如同‘天雷无妄’卦破除旧制,开垦阡陌如同‘地风升’卦建立新基。当时甘龙、杜挚进谏‘效法古法没有过错’,商鞅说‘治理天下不必遵循一种方法,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人’——这不仅是预知结果,更明白过程中‘变革’的必要。到孝公二十四年,秦地‘家家富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这是调整变革的利益。

“如果不调整变革,看南宋嘉定年间,韩侂胄知道‘金朝势力日渐衰落,北伐可以图谋’,但兵器甲胄未修整,粮饷未备足,仓促出兵导致‘开禧北伐’失败。更有明末崇祯皇帝,明知‘流寇四起,边患日益严重’,却忌讳招抚李自成,怀疑诛杀袁崇焕自毁长城,最终导致甲申之变(1644年明朝灭亡)。《尚书》说‘上天的视听说白了就是百姓的视听说’,民心就是‘必然结果的因’,不调整就像朽木遇到狂风,虽然知道必定会倒却不加固,只留下‘景山之叹’(崇祯在景山自缢)。”

第四章 张老论天工:以成器之果,定造物之程

“刚才见郑生抱着农具,忽然想起永乐年间,工部建造宝船下西洋的事。当时匠人知道‘宝船必定要入海’,先测算水势:观察‘水地比’卦知道船需要的吃水深度,验证‘火泽睽’卦知道帆索需要抵抗的风力。更巧妙的是‘变通’之法:船底用铁力木,如同‘乾卦为金’般坚不可摧;桅杆设置活榫,如同‘巽卦为风’般随势俯仰。到宣德年间,刘大夏焚烧宝船图纸,说‘耗费钱财人力’,却不知宝船建成后‘海外诸国朝贡,货物贸易流通’,这结果不仅在于船本身,更在于变革调整的利益。

“如今看万历年间,徐光启翻译《泰西水法》,知道‘机械必定会代替人力’,于是制造风车灌溉。当时乡老笑他‘用木头代替牛力,违背天道’,但三年后遭遇蝗灾,风车拯救了千顷农田。《周易·系辞》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的便利,在于解决交通不畅的问题’——舟楫的结果,在于解决不通的问题;调整变革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如果固守‘农具必定要用人力’,等到河堤决口时,才知道‘不革新的人,必定会被自然规律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