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止嗔(第2页)
我肃然起敬,说:“先生分析义理细致入微,弟子茅塞顿开。但世人多被嗔念困扰,往往明知其害却不能止息,请问有什么方便法门可以制伏此心?”
先生指着案头的《金刚经》说:“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着的意思。嗔念的生起,都是因为心有所执着。你试看小孩争饼,得到就欢喜,失去就哭泣,但不久后看见糖果,就忘了饼的事。孩子心中没有对‘饼’的执着,所以喜怒不被外物牵绊。成人的嗔念,竟比小孩更甚,因为他们的心执着于‘自我’、执着于‘道理’、执着于‘权势’,念头连续不断,于是结成坚冰。如果能在嗔念初起时,如同猫捕捉老鼠般专注,猛然提起觉察,观照这念头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就会知道这念头本无自性,如同梦幻泡影,倏忽生灭。《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都因为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误用各种妄想,这些妄想不真实,所以才有轮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说:“观照心性的方法,弟子虽然听闻过,但面临事情时,往往被外境牵制,不能观照,这该怎么办?”
先生起身凭靠栏杆,见庭院中两只蝴蝶相互追逐,便说:“你看见蝴蝶了吗?它们飞起来没有固定轨迹,但张网的人等待它们停歇时捕捉。观心的关键,在于‘预先修持’与‘临事观照’。未遇到境界时,应当像农夫整治田地,先除去荆棘——即日常中省察自身,观照自己的心对什么容易起嗔念,对什么容易动摇,知道其根源所在,面临事情时就容易着力,如同善于治病的医生,知道病症所在,才能用药。又应当像良将训练士兵,平日用纪律约束,临阵时才能不乱。《朱子家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并非只是治家,实则是整治心性,使心常清醒,不让尘埃堆积。”
稍作停顿,先生继续说:“等到面临境界时,应当像燧人取火,一触即发,不可迟疑。当嗔念生起时,急忙提醒自己‘这是嗔火,能烧毁自家的功德林’,如同冷水浇头,让热恼顿时熄灭。从前憨山大师住在曹溪时,有僧人来辱骂,大师只是合掌默默倾听,骂完后问‘还有话说吗’,僧人惊愕退去。这并非大师没有口才,而是知道嗔骂如同逆风扬尘,反而污染自身,不接话头,嗔念自然熄灭,如同有人把珠子投入深渊,不可与深渊争珠,唯有守住渊水的平静,珠子自然沉底。”
我问:“先生说‘远离挑动愤怒之人’,请问什么样的人是挑动愤怒的人?又该如何远离?”
先生抚摸胡须道:“挑动愤怒的人,大约有三类:一是‘好讼之人’,这类人性喜争斗,无论是非曲直,必定想要胜过他人,如同苍蝇追逐臭味,听到辩论就欢喜;二是‘挟私之人’,有的因为旧怨,有的因为利欲,所以用言语相激,想让他人为自己所用,如同猎人设置陷阱,把人当作野兽;三是‘无智之人’,他们并非有意为恶,但言语粗鄙,动辄伤人,如同醉汉手持棍棒,逢人便打。这三类人,如同膏火遇见干柴,靠近就会被焚烧。《周易》说‘君子以远离小人,不厌恶但保持严肃的距离’,‘不恶’是不与他们计较,‘严’是自守界限。并非一定要把他们隔绝千里,只是让心不随他们流转,身不与他们纠缠,如同莲花处于淤泥中,虽在其中,自性却清净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