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88章 欲蔓如野草(第2页)

玄翁闭目感叹:“用义来克制欲望,如同用绳子捆绑猿猴,绳子太紧猿猴就会焦躁,绳子太松猿猴就会逃脱。贫道更推崇‘化育欲望回归本性’。《道德经》说:‘保持单纯,怀抱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单纯,是本色;质朴,是本真。试看庖丁解牛,‘用精神接触而不用眼睛看’,并非没有欲望,而是欲望与技艺相合,技艺与天道相通,这就是欲望的化境。许由洗耳,洗去的是‘听到俸禄就产生欲望’的心,并非洗去‘听泉水而愉悦’的本性。”

学子疑惑道:“敢问礼卿,如何‘用义来克制欲望’?”

礼卿严肃地说:“首先在于‘明确界限’。《荀子·礼论》说:‘礼是怎么产生的?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寻求,寻求没有度量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会混乱,混乱就会困窘。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礼义来划分界限,以此满足人的欲望,供给人的需求。’ 界限确定,欲望就有了止境。其次在于‘克制自己’,《论语·颜渊》说‘克制私欲回归礼义就是仁’,克制自己并非消灭欲望,而是让欲望遵循礼义。如同孔子‘七十岁时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并非没有欲望,而是欲望与礼义融合了。”

学子又问玄翁:“如何‘化育欲望回归本性’?”

玄翁指着庭院中的松树说:“你看这棵松树,春天长出新针,秋天落下老叶,这难道不是‘欲望’在生长吗?但它的欲望符合天时,所以能千年挺拔。人如果想让欲望如同松树生长,需要领悟《庄子·大宗师》‘把天下藏在天下之中’的道理——把欲望藏于本性,而非让本性顺从欲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不想要生计,而是欲望在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就是欲望与本性的和谐。”

第四章 古今之鉴

礼卿忽然拍手说:“玄翁说‘化育欲望’,但世人大多不是庖丁、陶渊明,如果听任‘自然’,恐怕会像野马脱缰。从前商纣王‘酒池肉林’,不能说是‘化育欲望’,而是放纵欲望泯灭道义;宋徽宗的‘瘦金书’虽然精妙,但沉溺于书画之欲而荒废政事,最终导致‘靖康之耻’。《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灾祸,无法逃脱。’ 自己造成灾祸的人,大多因为放纵欲望而忘记道义!”

玄翁摇头说:“礼卿也只看到了末节。纣王的暴虐,不是欲望的罪过,是‘因欲望丧失本性’罢了;徽宗的过失,不是欲望的过错,是‘因欲望遮蔽明智’罢了。试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并非没有天伦之欲,是欲望与志向合一;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并非不贪求滋味,是欲望与性情相适。《列子·杨朱》说:‘不违背自然的喜好,享受当下的快乐,这是不该摒弃的。’ 自然的喜好,是本性;勉强追求的羡慕,是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