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42章 大则大,小则小

场景:泰山日观峰巅,云海与天风共舞

第一章:井蛙窥天与鹏翼垂云

青衿(扶着石刻“五岳独尊”,衣袂被罡风吹猎):昨夜读《庄子·逍遥游》,见“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忽自惭形秽。先生可知,今晨观云海时默想“天似穹庐”,却见山雀在石缝间啄食草籽——人为何总如《荀子》所言“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困于方寸之间?

鹤发(指云海中若隐若现的黄河):你且看那河。《周易》言“河出昆仑,经九折而入海”,河伯未遇海神时,曾以“百川灌河”自满。当年秦始皇登泰山封禅,车驾虽盛,却不知东海之外更有瀛洲。曾见老船工说:“观海者不辨江潮,非江小也,乃心阔也。”

(云海裂开一缝,露出下方万亩松涛)

鹤发:记得《史记》载“张骞凿空西域”吗?他持汉节穿过河西走廊时,意念在“广地万里”,终致丝绸之路贯通。你见那敦煌壁画的《张骞出使图》,旌节所指,非戈壁而是星辰。山雀啄食草籽,恰似世人困于“柴米油盐”,忘了《诗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的气象。

青衿(抚掌惊起云雀):先生此言,让我想起“夏虫不可语冰”。但《道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若不积跬步,何来千里?

鹤发(轻叩石刻):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说:“大而化之,存乎德行。”你看这泰山石刻,李斯篆字“五岳之高,莫高于泰山”,非一日凿成。曾有石匠教弟子:“凿石时意念在‘补天’,方得千年不磨。”就像此刻观云,云气虽微,却聚成吞天之势——想大点,非弃小也,乃以小见大。

第二章:经典中的拓境光谱

青衿(展开《山海经》残卷):此书记“夸父逐日,道渴而死”,与今之“登月计划”如出一辙。先生可知,我每日晨诵“一寸光阴一寸金”,暮省“半亩方塘一鉴开”,却困惑:古人既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何又有“愚公移山”的狂想?

鹤发(指日观峰下的十八盘):你看这石阶,秦始皇封禅时“立石泰山顶,高三丈一尺”,石阶非一日砌成。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居石棺而思“心外无物”,其意念在“充塞天地”,此与《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同一机杼。曾见武夷山茶农说:“炒青时意念在‘香飘万里’,茶青便自含远山韵。”

(阳光穿透云层,在石阶上烙成《周易》的“天行健”)

鹤发:《周易·系辞》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拓境需如茶农辨山韵。你记否《红楼梦》里贾宝玉“情不情”,意念遍注万物,终得太虚幻境启示——就像黄山云海,看似无形,却是万千水汽拓境后的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