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有决心毅力攀登高峰(第3页)
(二)允许“中途歇脚”:毅力的天敌不是“停顿”,是“放弃”
徐霞客在游记中多次记录“投宿农家,养病三日”,玄奘在那烂陀寺“留学五载,精研佛法”——真正的攀登者懂得“蓄力”的智慧。就像登山者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休整,不是退缩,是为“冲顶”储备氧气。
当代科研工作者亦如此:屠呦呦团队筛选2000余种草药,经历190次失败后,在第191次实验中提取青蒿素——每一次“失败”都是“歇脚”,每一次“分析”都是“蓄力”。毅力的本质,是“像黄山松那样生长——哪怕暂时蜷曲,根须却始终在黑暗中向水源延伸”。
(三)把“山”刻进心里:最高的峰,永远是“下一个自己”
《徐霞客游记》开篇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终篇停在“戊午年七月”,三十四年间,他从“弱冠书生”变成“皤然老翁”,唯一不变的,是“每登一峰,必穷其奥”的好奇心。这种“自我超越”,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迭代”——北魏的粗犷、盛唐的丰腴、宋代的清雅,每个时代都在“登”上一时代的肩膀,却又望向更高的天空。
现代人的“登山”,或许是在碎片化时代保持深度思考,在功利洪流中坚守理想主义——就像故宫文物修复师,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把“破损”修成“完整”,本质上,都是在攀登“精神的珠峰”:山巅的风也许凛冽,但当你回望来时路,会发现那些曾以为“熬不过去”的陡坡,早已连成你身上最坚硬的骨骼。
结语:做自己的“登山杖”
站在黄山光明顶上,看云海翻涌如浪,忽然懂得:徐霞客当年“登绝顶而小天下”时,眼中未必只有风景,更是对“决心与毅力”的一次印证——就像敦煌藏经洞的文书,历经千年风沙仍字迹清晰,因为每一笔,都是写经人“一笔不苟”的坚持。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自强”非盲目奋进,而是如登山般:心中有峰,脚下有路,途中有歇,终点有悟。当我们不再把“攀登”视为“战胜自然”,而是“对话自我”,便会明白:真正的高峰,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想放弃时却选择继续”的瞬间——那些瞬间聚成光,照亮的不是山巅,而是我们在攀登中逐渐舒展的灵魂。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登山杖”:用决心作杖头,以毅力为杖身,在命运的山路上,一步一步,把“我不能”踩成“我已登”——毕竟,山高路远,但“行则将至”,而“至”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抵达,更在于攀登本身,早已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