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可行性计划(第2页)
- 现代企业的“古人智慧活用”:某新能源车企研发新车前,借鉴了“陶朱公五察法”,做了三个月的“市场沙盘推演”:模拟“原材料涨价10%”“补贴政策退坡20%”“竞品提前上市”三种极端情况,测算每种情况下的“成本红线”“售价浮动区间”“用户流失率”,甚至细化到“若某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低于预期,如何调整区域销售策略”——看似“过度谨慎”,却让企业在后来的行业洗牌中,因提前备好“低温电池技术预案”(应对北方市场充电桩冬季效率低的问题),抢占了20%的北方市场份额。
三、古今镜鉴:“拍脑袋”与“算清楚”的生死之别
《清稗类钞》记载过两个茶商的兴衰:乾隆年间,徽商汪氏与浙商吴氏同时涉足安化黑茶生意。汪氏凭“安化茶便宜,京城里人没见过,必赚”的直觉,匆匆囤了千担茶,却没算到“黑茶需踩压成砖,运输中易受潮霉变”“京城贵族嫌黑茶粗粝,更爱武夷岩茶”,最终血本无归;吴氏则派伙计在京城开了三个月“茶摊试销”,记录“买茶者多为漕运脚夫,喜黑茶耐泡、能解乏”,于是定制“小砖装黑茶”(方便携带),并与漕帮合作“随粮船带货”,三年后成了京城“黑茶大王”——差别只在:一个靠“感觉”,一个靠“算尽细节”。
- 胡雪岩的“失败警示”:胡雪岩晚年投资生丝贸易失败,根源在于“可行性研究的疏漏”:他算准了“垄断江浙生丝可逼洋商提价”,却没算到“意大利生丝丰收”“国内蚕病好转导致茧价下跌”“清政府向洋商借款需用生丝作抵押”等变量,更没制定“价格战持续半年以上”的资金储备计划——当洋商联合拒购,他的钱庄因囤丝占用大量资金,引发挤兑崩盘。临终前他留下“戒欺”遗训,后人却从他的账本里发现:这场豪赌,竟没有一份完整的《生丝市场风险评估报告》。
- 日本“住友商社”的中国学习:明治时期,住友家族在上海开设棉纱厂前,雇佣中国账房先生做了两年“市场测绘”:不仅测算“中国棉花产区的产量波动”“江南纺织女工的薪资水平”,还研究“中国士大夫对‘洋货’的抵触心理”,最终制定“本土化计划”:厂名用“裕民”,聘用中国举人做“形象大使”,甚至在棉纱包装上印《诗经》诗句——这些细节,全来自前期“可行性研究”中的“文化适配性分析”,让住友棉纱迅速打开江南市场,印证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商道应用。
四、周密计划的“落地密码”:把“大目标”拆成“小行动”
老茶楼上的掌柜们常说:“再好的算盘,也要落在算珠上;再好的计划,也要拆成手头的活。”徽州商人程春宇在《士商类要》中,把“可行性研究”和“计划制定”总结为“三步落地法”:
- 第一步:算“死账”(刚性成本与底线风险):如开布庄,先算“门面租金(年纹银八十两)、伙计薪资(四人年共四十两)、首批进货(千匹布需二百两)”,得出“年流水需三百二十两以上才能保本”,再测算“当地布市年消费量是否达千五百匹”(若达标,可占20%份额,流水四百五十两,盈利安全)。
- 第二步:留“活口”(弹性空间与应急方案):在总预算外留“两成机动银”,并预设“三大风险场景”——如“汛期商路阻断,布价上涨10%,则启动‘从邻省调货’预案,成本增加5%,但可保供货”;“当地突发瘟疫,消费力下降30%,则推出‘买布赠药’活动,用5%的利润换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