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意毕竟是生意(第2页)
- 晋商“相与”之道的玄机:祁县乔家选合作伙伴,必先查三代“人情账”——不是看你帮过多少人,而是看你“如何帮人”。光绪三年大旱,乔家堡的佃户求减租,乔致庸却拿出账册:“去年丰年你们多交的三成租子,早替你们存在粮行,今日按市价折成麦种,不够的部分算我借你们的,秋后还新粮即可。”看似没免租,却让佃户明白:生意里的情,从来不是“白给”,而是“互成”。
三、老商道里的“冷热辩证法”
岭南“十三行”的老买办有句口头禅:“生意要像广式老火汤,火候到了,汤里的肉和料自然分出层次,混不得。”乾隆年间,行商潘启官与英国商人琼斯订了生丝合约,恰逢琼斯母亲病重,潘启官遣人送去广府的陈皮普洱,却在合约交期上寸步不让——“送茶是念你千里为商的不易,按期交货是守我十三行的规矩。”后来琼斯逢人便说:“跟潘先生做生意,好比对着太阳喝茶,暖是暖的,却不晃眼。”
- 《清稗类钞》中的“拒情妙法”:有徽商遇故友求赊瓷器,明知其不善经营,却道:“你若信我,先随我学三个月验货。”三月后,故友见他验瓷时“敲纹听声如相面,观釉辨色似断案”,自觉火候不足,主动放弃赊货——“真正的人情,是不让你踏进你踏不进的门。”
- 日本“三菱商社”的中国师承:岩崎弥太郎曾研读《晋商兴衰史》,学来“人情三不越”:不越契约之界,不越市价之衡,不越双方之能。甲午年间,他拒绝了日本军方“低价购煤”的人情要求,却在战后向中国灾区捐赠了三倍于利润的医疗物资——“生意上的事,让炮火说话;人世上的事,让人心说话。”
四、当“账房先生”遇见“江湖儿女”
运河畔的“聚源当铺”里,老朝奉李老爷子有本“活账本”:孤寡老人的冬衣当票,右下角画个蓝圈,到期前三天必遣伙计去提醒;读书人的字画当票,左下角画个红叉,当价必比市价高三成——“生意不是冷铁,是暖玉,得让人摸到体温,却不能暖到化了规矩。”曾有漕帮老大拿祖传玉扳指当银,李老爷子验完货说:“按市价折八百两,您若急用钱,先支五百两,余下的存在账上,按月给您算利息——漕帮的弟兄们过河,若需典当,凭您这扳指印记,当价加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