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议伐楚(第2页)
“之后二人领兵在寿春城外汇合,王贲的驻守军队受到了不明军队的攻击,导致二位将军被迫回援,遂被两面包夹,因此大败。
“军队撤退路线上的大梁和新郑同时受到了攻击,打着魏韩两国的旗号。大梁确实有民众参与谋叛,具体细节尚在核实之中。新郑已经为楚国占领,情况暂时未知。
“李信将军在撤退时主动留守后军,为大军获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而蒙武将军则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依旧重新收复了大梁。
“在蒙武从大梁撤军之后,另有一只军队占领了衍地,献给了齐王。”李斯回答。
“嗯,辛苦李廷尉了,”李斯把战争的过程梳理的还算清楚,嬴政点点头。
“为王上效力,臣万死不辞,”李斯回答。
“王贲是怎么落到齐国人手里的?”嬴政问道。
“王贲将军在郢陈失守之后出奔到了大梁,被人冒充郡守的儿子用计擒获,献给了齐王。”李斯回答。
“郢陈是如何失守的?”嬴政问道。
“回王上,”李斯回答,“攻下郢陈的军队采用了障眼法,士兵口径无法统一,有人说是齐,有人说是楚,还有人说是燕国。”
“还有这样的故事,”嬴政说,“那攻击衍地的军队是哪里来的军队,是齐军吗?”
“应该和齐国的利害相关,但是据一部分逃回来的士兵说,这只军队打的是没有见过的旗帜。”
“并且,这只军队的战斗力很强,齐军几十年未尝一战,武备松懈,风貌完全不同。因此暂时还不能确定攻陷衍地的是齐军。”李斯补充道。
“有办法探知是何人在领军吗?”嬴政问道。
“臣即刻派人去打探消息,”李斯回答。
“前因后果朕已明晰,”嬴政说,“二位将军先起来吧。”他对着李信和王绾说。
“谢王上,”二人回答,但是没有起身。
“蒙武将军在不利的情况下还能收复大梁于秦国,功过相抵,仍然担任原职。”嬴政说。
“臣领旨,”蒙武磕头。
“李信将军身为主将,有轻敌冒进之过,但念在其自断追兵,一心存大秦之兵,因此调往陇西郡,为朕守西境,对抗西羌。”嬴政继续说。
“臣为王上守边疆,万死不辞。”李信回答。
“众位爱卿可觉得有何不妥之处?”嬴政问道。
“王上天威,王上圣明。”众官齐声说。
“那就如此照办吧。”嬴政下令。
“王上万年,大秦万年。”众官回应。
“前一次攻楚,无论结果如何,都已经过去了,”嬴政说,“朕欲再度发兵伐楚,有何人愿意为朕将兵啊?”
偌大的朝堂,一下安静了下来,武官们交换了一下眼神,无人上前。
“王上,”隗状走到中央跪下,“王上,我军新败于楚国,元气大伤,还望王上体恤大秦百姓之苦,暂时修养,待时机成熟再发兵。”
嬴政听了隗状的话,有一些不悦。
“王上,”冯去疾也跟着一起站出来上奏,“楚国军队一战获得了新郑和睢阳周围的大量失地,又通过外交使得旧都失而复返,此时士气最胜,臣也认为,应当暂时避其锋芒,减少损失。”
“王上,”昌文君上奏,“此次我大秦新吞之地新郑和大梁又生变故,说明我们虽然战胜了韩国和魏国的公族和军队,却还没有使得韩魏之民真正成为秦民,应当像先惠文王吞并巴蜀那样,多留些时间来巩固这些新地,再图东进。”
“罢了,”嬴政没有表态,他挥挥手,“伐楚之事,容后再议。”
“李斯,”他又喊道。
“臣在,”李斯回答。
“李信攻打楚国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细节要落实,辛苦你去办了。”嬴政说。
“是,臣定当尽心全力去办。”李斯说。
“今日就到此吧,”他站起来,“朕累了,散朝。”
“王上万年,大秦万年,”众臣又行了一遍礼,各自告退了。
此时,昭明刚从少府室领了文房用具,按照记忆中的路线摸索着往回走。正好遇到了散朝的典客和典正。
“不是前几天才领过这些东西吗?”吁糜冶看见了,帮昭明拿了一些墨。
“被老鼠啃了,”昭明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