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章 濠州布衣举义旗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天,濠州(今安徽凤阳)城外的护城河刚解冻,冰碴子在水里撞得叮当响。一个穿着破烂僧衣的年轻人站在吊桥边,手里攥着封信。这人就是朱重八,后来我们叫他朱元璋——不过这会儿,他还只是个走投无路的和尚。

元朝末年的光景,用《元史·顺帝纪》的话说就是“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黄河决口,把河南、山东淹成了泽国;接着又闹旱灾,地里的庄稼几乎全部枯死;最狠的是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飞过来,连树皮都啃光,老百姓没吃的,《明实录》里写“人相食”——这三个字看着简单,背后是多少人家破人亡的惨剧。

朱重八家就是这惨剧里的一户。他爹朱五四是个佃农,一辈子租地主的地,交了租子就剩不下几粒米。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大疫加饥荒,朱重八的爹、娘、大哥半个月内全死了。《明史·太祖本纪》里记了这段:“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mo,死),贫不克(不能)葬。”就是说他十七岁那年,亲人全没了,穷得连口棺材都买不起,更别说找块地埋了。

后来还是邻居刘继祖可怜他,给了块乱葬岗(《凤阳新书》记载这块地后来成了明皇陵)。朱重八和二哥用几张破席子裹了亲人的尸体,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多年后他当了皇帝,在《皇陵碑》里写这段,还说“殡无棺椁(guo,棺材),被体恶裳(穿的破烂衣服),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没任何祭品)”。

为了活命,朱重八去了皇觉寺当和尚。可寺庙里没多久也断粮了,方丈把和尚们打发出去“游方”——说好听点是化缘,其实就是乞讨。他这一讨,就讨了三年。从濠州到固始,从光州到颍州,《明史》说他“遍历淮西诸州”。这三年里,他见了太多事:元兵把老百姓像牲口一样捆着卖,地主家的粮仓锁得死死的,路边全是饿死的人,肚子涨得像皮球。

也就是这时候,他听说了红巾军。一群头裹红巾的老百姓举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旗子,杀官放粮,据说跟着他们能有饭吃。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叫汤和。

汤和是朱重八的发小,小时候一起在地里偷过玉米、摸过鱼虾。这人比朱重八小三岁,却比他早两年投了红巾军,在濠州城里当了个百户(基层军官,管一百来号人)。汤和给朱重八写了封信,《明史·汤和传》里说这信“召(朱重八)从己”,就是叫他快来投奔。